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清代至民国鱼鳞册南北各地均有遗存,研究者对其开展地权研究,并和民国时期的地权状况作比较,推论出地域经济社会的长期特征,如“太湖模式”“关中模式”等。新的研究表明,“太湖模式”运用鱼鳞册开展研究时,在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和数据统计等方面值得商榷。“太湖模式”所用苏州鱼鳞册业佃分写的形式难以断定是田底田面权的分离。从土地占有状况来看,清代前期苏州存在大地主应是事实...
本文是对“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学术研讨会”的综述。会议论题集中,与会学者就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地权分配、租佃关系、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社会变迁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展示了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若干新的理念和观点。
本文在深入发掘屯溪档案的基础上,以皖南徽州为例,对永佃制下土地买卖演变的全过程:从“收苗管业”的土地买卖到“收租管业”的租权买卖;从依存于土地的租权买卖到剥离土地的地租买卖;从以田地丘块为单元的地租整卖到分拆零卖,最后达致地租买卖的零碎化、日常化,进行认真考察,阐释其性质和影响,认为变化的实质是地权的债权化。地权蜕变为放本取息的债权,增强了土地的日常性金融调...
转型期乡村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做深入探讨,而对转型期乡村社会记忆的变迁进行考察,是探究乡村社会性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乡村记忆正受到快速变迁的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在很多村庄,昔日自然形成的村庄格局正在被打破,充斥于日常生活的仪式习俗正日益被淡忘,人与人之间经世沿袭、朴素感性的处世之道正在为理性化的现代交往原则所替代。正是在这...
在近代中国乡村地权的研究中,围绕着清代刑科题本、台湾淡水新竹诉讼档案、徽州契约文书、“满铁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等基本资料,很多社会史、经济史、法律史学家进行了相当优秀的研究,但在理论和方法上亦出现了若干问题,如在利用司法档案时对档案来源所受的限制、档案的叙述技巧及其背后的权力支配等因素,以及研究者主观视野的局限性等问题的忽视;在利用和解读契约文书时的“经济决定...
中央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部《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正是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是融汇广大农民、乡村基层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思考、思想与立场的著作。围绕“关于乡村振兴,农民到底怎么想”这一直接而朴素的问题,全书以翔实的一手调研资料为基础,全面呈现了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需求,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些分析和思考能够丰富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与理解...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战体现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攻坚克难的战斗力、永不退缩的向心力,其所取得的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与制度优势分不开,也与众多有情怀有担当的一线扶贫干部分不开,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谱写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彰显出责任、担当、奉献、探索、吃苦、实干的脱贫攻坚精神。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