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长三角经济圈     检索到  4976  条相关信息

本文回顾了长三角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探讨了长三角经济圈发展需要克服的障碍,研究了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

作者:刘伟良 徐建荣 出版时间:2006-01-01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长三角经济圈“2006 ~ 2007年经济发展与政策取向。第一,阐述了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总体特征。第二,总结了当前长三角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预测了长三角两省一市2006~2007年经济增长。第四,预测了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第五,提出进一步提升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者:刘伟良 出版时间:2006-12-01

省会经济圈需要通过融入长三角中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因为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为省会经济圈建设带来新的机遇,这些机遇包括:承接资本、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和创新体制机制的机遇。因此省会经济圈需要通过主动融入、全面对接,主动承接、分工合作,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来顺应泛长三角区域发展趋势,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另外还需要通过...

作者:孙金龙 出版时间:2009-03-01

长三角背景下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借助区位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彰显“同城效应”;做大省会经济圈,打造江淮城镇群;搭建省会经济圈的骨架和支点;形成省会经济圈发展的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筑区域大交通格局;加强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泛巢湖”旅游,构筑经济圈“第二落点”;加强外部区域协调;落实近期九大行动计划;建立实施保障机制。

作者:董昭礼 出版时间:2009-03-01

文章首先分析了六安与长三角的农业经济关联度;然后列举了六安市农业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包括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之后又提出了六安市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思路:观念对接、信息对接、产业对接、科技对接;文章的最后介绍了加快六安市农业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对策,包括: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农产品的吸引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融入农产...

作者:蒋刚 刘建国 杨春华 出版时间:2009-03-01

2004年,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发动机”的长三角地区再次显示出其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的巨大增长效应,区域内16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高。1~6月,16个城市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13235亿元,增长1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由2003年的20.4%上升到22.5%。其中上海、苏州、杭州、无锡总量均超过1000亿元。随着经济总量...

作者:刘伟良 王树海 出版时间:2004-12-01

文章对六安市融入省会经济圈及泛长三角经济区进行了人文思考。首先,文章从历史归属和人口迁徙、地理因素、历史文化渊源方面分析了六安市参与融入省会经济圈长三角的人文优势。然后,又分析了六安市在省会经济圈及泛长三角的人文融合路径,要通过人文融合,实现民众心理认同,有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要积极推动多个层面的交往,推动圈域间人文交流;要加强区域文化历史交流;要构...

作者:马德俊 出版时间:2009-03-01

本研究报告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论述:①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是有步骤、有条件的,要在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中强化自身。省会经济圈要以排头兵的身份,率先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经济次中心。②正当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全国上下戮力同心拉动内需之时,省会合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工业立市,通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招商引资、优化环境,使工业经济...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