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适应同化     检索到  17028  条相关信息

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初级关系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而次级关系的重要性在逐渐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正式、更加非人化和科层化。城市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需要抵制对于流动人口的歧视,各国际机构和国家、地区不断呼吁通过融合使流动人口与城市的共同利益最大化。

作者:李勇 刘国翰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我国森林碳汇项目选址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存在地理意义上的高度重合。以森林碳汇项目为载体的现代商业契约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规范与习俗存在潜在矛盾与不适。在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森林碳汇项目,不仅是一个气候视角的生态问题,也是一个关于参与农民激励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调适与融合问题。制度变迁必须与少数民族农民的文化适应与文化需求相吻合,才能...

作者:杨帆 骆希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一些学者认为,国家行政力量主导的村落合并,使农民在短时间内实现集中居住,这种巨变过程蕴含着巨大的冲突和风险,尤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仅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以简单行政命令代替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造成很多严重隐患。也有学者认为,城郊的失地农民都是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适应城市文化的非自愿移民,他们被迫迁移到新型农村社区,必然存在文化适...

作者:郭占锋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本研究基于社会转型、文化冲突的广阔视野,对农村籍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做出较为深入的学理探讨与数据解读。调查发现,隔离与边缘策略不利于农村籍大学生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同化策略则需要承担更多的情感负担与区隔压力。农村籍大学生应选择整合策略,在关系网络中占据结构洞位置,以既“兼容”又“增容”的基本态度面对城乡差异,接续“文化根柢”,实现个体的现代转型。

作者:肖桐 邬志辉 XiaoTong WuZhihui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务工,中国开始出现“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今,老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务工的主力军。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起初钟摆式的流动,新生代农民工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城乡迁移的命运。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延续着父辈的迁移之路,怀揣改变命运的热切希望,被裹挟在社会极速前进的步伐里,成为茫茫城市人海中的一员。新...

作者:郑欣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农民工的流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的启动为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提供了机遇。但是,伴随中国社会的急速变迁和农民工内部自然产生的代际分层,新生代农民工所经历与体验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而言,他们作为微观个体置身其中的时代背景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20年左右的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进入21世纪的这20年间...

作者:郑欣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面临一些困境和迷惑,而汉语的第二语言身份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促使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研究视角换“旧”更“新”,跳出原有的语言习得顺序视角,转向中国语言共同化。在新的视角下,在第二语言教学性质之外,人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作为语言共同化历史任务下的国家共同语教育的属性。自此,汉语可以摆脱第二语言身份的尴尬和窘迫,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也不...

作者:李海洋 靳婷婷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本章通过微观抽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在既定合同契约下,项目参与农户对传统文化和以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为载体的现代商业文化的适应策略及影响因素,以期能更好地从项目区当地居民的文化适应视角出发,为推进森林碳汇项目实施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建议,也对我国民族贫困地区生态产业扶贫和涉农域外项目引进的本土化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作者:曾维忠 杨帆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