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社会隔膜     检索到  64594  条相关信息

流动着的农民,他们的生活困顿和情感煎熬,不仅牵动着人们的良知关切,而且敲打着这个社会有些脆弱的公共秩序。文化隔膜和制度缺失是当前限制社会融合的两大问题。努力将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人,才可能实现“共享成果”的和谐社会目标。

作者:赵树凯 出版时间:2012-05-01

本文以个案研究方法,运用社会创新理论与组织学理论,分析了上海浦东区社会发展局委托上海青年会即非营利组织管理一个街道社区服务机构——罗山市民会馆的过程,论证了这是在社区服务领域中的“去国家化”尝试,属于“政治创新”的内容。它表现了新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即更具协商性而非命令性的新型权力关系在第三部门的发育中逐渐衍生。第三部门创新的力量既来自社会也来自国家。政府职...

作者:朱又红 出版时间:2009-07-01

本文以桑岗村集市贸易调查为例,分析了农村集市对村民扩建社会网络、维系与加强社会网络的积极作用。

作者:叶敬忠 肖艳 出版时间:2008-01-01

如果说国家代表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市场代表的是一种自发性的力量,那么,社会则是一种介于其间的力量,既是一种自发性力量的结果,但一旦形成又拥有强制性的能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社会学主义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当年提出的关于“社会事实”的概念。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于个人,但又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的。社会事实包括两类:物...

作者:出版时间:2017-07-01
关键词:

改善老年居住生活环境是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必然选择,社会文化环境作为软环境在老年宜居环境构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通过全面分析老年宜居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和对国内外老年宜居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实践经验的梳理,提出我国老年宜居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范式。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积极作用,构建起多方共建的老年宜居环境推进体系。

作者:赵建国 出版时间:2016-01-01

与古代城市不同,近代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突出,且基本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对资本的占有成为划分城市社会成员的主要和基本标准。

作者:徐勇 出版时间:2019-06-01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和公共知识人,潘光旦长期被误认为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本文旨在还原其保守主义者形象,并初步探讨他与中国保守主义在现代思想史上的关系。潘光旦的学理基础在于社会生物学,他的学说可称为生物保守主义,有别于基于传统宗教或人文主义的保守主义。根据从西方引进的社会选择论,潘光旦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隐含的优生功能,为传统进行了演化意义上的辩护。他提出...

作者:田方萌 出版时间:2019-07-01

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基础之一。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对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覆盖人数逐步增多,整体水平持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也要看到,社会救助事业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比如造成贫...

作者:邹东涛 李欣欣 出版时间:2011-01-01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