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主要阐述了西藏朗塞岭村和柳村的生产方式的变迁。本文首先梳理了西藏的生产工具从传统生产工具到现代农机具的发展过程。其次,本文从农业、家庭副业与手工用具、生产工具拥有情况等方面分析了朗塞岭村和柳村的生产力状况。最后,本文提出应重视与开发传统生产工具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加以保护、研究和利用。
西藏和平解放前,由于封建农奴制经济社会制度的束缚,加上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状态。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人民币。因此,对于旧西藏95%处于社会底层的农牧民而言,生活艰难,忍饥挨饿、流浪、逃亡成为当时整个西藏社会的一种常态。自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
农民经济体现于一定状况和水平的生产力,受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劳动力和资源的结合状况也发生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上述条件下,农民以何种方式、通过什么手段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他们在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成果等方面有什么变化,性质如何?总的说,农业生产为支持人口增长、城市化与积累,为城乡更广泛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提供了什么物质基础?这些方面,清代华北与农业英格兰的...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