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世人以青海地处偏远,民众智识落后、保守成性,不思改革。实则不然,民间在防灾备荒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而对此鲜有人论及。本文拟从食物的储存、水利的建设、耕作方式的探索、防雹措施等方面对近代青海民间防灾备荒的情况加以论述,并指出这些探索和实践大部分是青海各民族人民主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灾害规律的结果,也是传统知识和信仰在灾害应对方面的反映,在防灾备荒方面起到了...
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既影响着普通人民的生活,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同时还影响着西夏的国力和军力。西夏统治者对自然灾害也十分重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备了一定的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的能力,同时也进行了减灾法制建设。中国是灾害频发地区,也是救灾防灾经验很丰富的国家。历史上各王朝都有很多有效的救灾防灾措施。西夏的...
近代是中国自然灾害的高发期,西部河谷城市由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区位与环境,成为自然灾害频繁侵损与破坏的主要对象之一。多样化的自然灾害对这些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影响,面对灾害,来自官方与民间的力量,采取了一系列救灾防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城市所造成的灾害损失与破坏性影响,有助于西部河谷城市的缓慢发展。
在清代小农社会里,仅依靠政府救济并不能完全解决灾民问题。所以,清代统治者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提倡民间自救。而受灾最严重的灾民大都处于社会最底层,为了挽救自身,他们常常自发组织起来,互救互助;社会各阶层也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民间义赈,救灾济民。清代东北地区的民间赈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下面逐一阐述。
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是防灾减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防灾减灾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基本依据与保障。目前,虽然我国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以中、美、日三国法律法规为研究对象,收集与整理相关防灾减灾法律法规资料,通过梳理美、日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及演变过程,探究美、日两国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的形成机制与优缺点。同时,针对我国防灾减...
本文对防灾减灾进行理论总结,认为防灾减灾的应用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咨询报告上,还需要系统地进行理论思考,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更能指导实践。理论不仅需要应用于实践,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修正。本文同时强调,防灾减灾应回归到文化上来,组织机构对于灾害预防也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此,各级政府陆续提出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据统计分析,2013年陕西灾害呈现发生种类多、频度高、程度重的特点,本文旨在介绍陕西防灾减灾现已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有效防范应对灾害风险,避免灾害对全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造成重大冲击,对于守牢“中原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至关重要。近年来,河南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健全、技术进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气象服务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农业遇灾减产的被动局面。但也应看到,河南仍存在灾情规律和态势把握不足、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尚不健全、农民防灾减灾救...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