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文章主要介绍了2001年中国市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的结果并进行分析。首先,文章指出中国市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与去年持平。其次,分析了影响居民总体主活满意度的因素。接着,文章主要分析了下岗及就业、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是市民关注的重点、生活中最大的帮助来自家人的现象。
基于“2008年度广州市民个人生活感受(满意度评价)调查”的数据,本文对广州市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上的个人感受以及不同群体的生活感受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整体上市民生活感受在可接受范围,可接受度均在六成以上。2.社会生活感受正面。各指标可接受度均在八成以上,其中“人身安全保障”升幅最大。3.经济生活感受中性偏负面。“劳保福利”和“看病就医”满意...
为了解市民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收入与消费状况、生活保障、居住条件和教育文化医疗等的评价和家庭经济行为的变化,2008年3月,广州市统计局利用万户居民调查网,以入户调查方式对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花都8个区200个社区居委会的5000名常住居民家庭的开支决策者进行了抽样调查,反映广州的城市生活质量和市民关注的民生热点。
实行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较快发展起来,其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不管在起步还是在发展程度方面都具有远郊村所不具备的优势。伴随着非农化乡村的形成与发展,他们有的完成了从乡村村民户籍到城镇居民户籍的变更,有的开始了从村民待遇向市民待遇的转换,有的实现了从乡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的转轨。回顾和梳理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
本文立足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的问卷调查资料和访谈资料,采用新制度主义的多层次因果分析框架,探讨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的市民化选择及其异质性,以期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具体而言,本文主要探究了本地村民入户城镇的影响因素,本地居民的回迁意愿以及外来常住人口的选择性市民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市民化的建议。
本文以2018~2019年所收集的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调查数据资料为基础,系统考察制度环境、社会关系络、利益关系以及个体市场能力对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居民身份认同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简要解释。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能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验证据,还能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将从定量的角度,通过设计农民市民化的测评指标体系,评估当前农民市民化水平。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