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清末以来,对如何以及怎样在中国建立现代国家,一直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一争论在当下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中,依然不断浮现。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的现代发展。在具体分类上,民族国家分为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不同路径和不同方向。中国从历史到现实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认识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是近代以来建构现代国家中...
作为现代性的要素之一,源起于西方的民族主义对历史书写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历史书写者将创造历史的主体锁定为“民族”的时候,关于民族的历史叙事和关于历史的民族主义叙事,就时常纠结在一起。由此,历史书写通常容易带有民族主义取向。民族主义的历史书写所表达的并非历史本身,而是一种通过历史观念呈现出来的民族主义,这就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对“历史”产生不同的描述和解释,从而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民族工作也具有了新的内涵与新时代的特征。民族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与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把握民族工作的新方向,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面...
边疆的国家属性决定了边疆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边疆的国家特征。世界全球化进程给中国的陆地边疆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打破政府一元的边疆治理模式,建构国家、政党、社会纵横联动、协同共治的合作治理体系是陆地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在以国家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取向的陆地边疆合作治理体系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元主体合作的政治中心与组织保障,国族机制与边疆治理政策的...
本文对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的历程做了简要的回顾,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民国时期(1911-1949),为中国民族史学最初形成及发展时期;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1949-1979),为中国民族史学学科正式建立及发展时期;三是改革开放至今(1980年至今),为中国民族史学繁荣时期,又可分为1980-1995年及1995年至今两个阶段。本文对每一时期民族史学...
国外占主导地位的人权理论以人本主义哲学为依据,将人与生态环境作为法律主体和法律客体分离开来,在这种“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影响下产生的自然法与实在法、人法与物法等背景预设的法学话语体系长期抑制了中华法文化学术话语的生产和创新。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天人合一”话语体系蕴含着“主客体一元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法哲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权理念。在人类社会向生态文...
中国必须构建一个全体国民都能够接受、都愿意认同并都以此为自豪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使之成为维系全体公民的文化纽带。唯有如此,才能在13亿国民中不断巩固对中华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可以作为思考的宏观框架。建设一个包含56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加强各族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关键在于汉族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和...
俄罗斯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转型是俄罗斯应对民族问题、完善与落实民族管理构想、提高民族事务管理绩效的要求。俄罗斯民族事务局的成立以及民族事务管理理念与机制的转型,体现出俄罗斯更加追求多元化的民族公共管理,平衡化的中央与地方协同管理,专业化、集约化的高效管理,民族权利与责任统一的民族善治等特点与趋势。同时该机制转型也存在若干问题与争议,需要进一步反思与完善。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