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章在中国出现持续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讨论了农业部门内部农民分化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单位农业土地上实际从事务农劳动的人数减少,这改变了集土地承包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于一体的传统主流农业生产模式,催生了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业经营主体,进而带来农民角色分化。劳动力转移规模扩大、转移结构与农业发展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一趋势。
农民分化是指农民由一致性向异质性转变的过程,包括职业、经济、权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分化。其中,经济上的分化是主导,往往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分化。社会关系上的分化包括居住、消费、生产和社会交往等诸方面的分化。农民分化在社会结构上体现为农民被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同时,农村也有社会整合的力量,即将分化的农民整合起来,使得村庄社会不至于分化过大而解体。农村社会的整合因素很...
本文对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的模式与机制,获得具体非农职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越年轻的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的水平越高。在最年轻的农民子女队列中从事过非农职业的比例接近100%。从时期来看,职业非农化的水平在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并无显著变化,1980年代中期后才逐步上升。职业非农化有着特定的年龄模式,成年早期是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的高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学界对中国农村社会分化的程度尚存争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流动的日益加速,农民内部分化远甚于之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日益分化的农村社会提醒我们,对农村问题的研究不可脱离农民阶层分化的视角。农民上访研究同样如此。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商业的勃兴促使原本均质同构的村庄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在农民的生活世界中有何体现?不同维度的分化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演化机制?农村社会的分化对于乡村治理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仍然以小农户兼业传统经营为主,“农户兼业”现象是当前农民职业选择和处置农地行为组合的结果。我国农民职业分化背景下的“农户兼业”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农业为主兼非农就业;第二个阶段是以非农为主兼营农业。我国目前处于第二个阶段,大部分农户以非农为主,对农业经营的重视程度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农地抛荒现象,整体...
发达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分化加深,阶层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村庄上层掌握了村庄利益与资源的分配,运用金钱支配村庄选举,通过炫耀性消费构建排斥性的人情与消费圈,对村庄底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构成巨大压力,使底层形成了对抗上层的上访群体。这种底层针对上层的上访本质上是一种阶层冲突,因此此类上访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技术治理,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整合。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