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书以深入的实证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三种类型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比较分析,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如何实现有效治理诸问题。用“自上而下”的视角对三类农村社区治理改革背景及动力机制、改革内容及实践做法、重建的新型组织体系及治理参与主体、重建的新型治理机制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对社区建设及其治理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居民的“所思、所盼、所想”进行...
农民集中居住是政府主导的一种剧烈的农村社区变迁过程,通过对五省份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及其文化适应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不仅呈现地域上的差异性,而且呈现类型上的差异性。农民集中居住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变更的过程,也是其适应另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过程,更是重建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的过程。
根据卢展工书记的指示精神,由省委农办组织,省农办常务副主任余学友、副主任张宇松带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林景顺及省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省发改委、省地调队、省科学院等省直部门相关方面负责人,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专家一行16人组成的调研组,于2011年4月6日至4月10日先后赴郑州、洛阳、平顶山、新乡4市,实地察看了荥阳市...
农村社区治理以农村居民自治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村民自治。农村社区治理和农村社区建设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两面,“乡村治理研究从发展和实践角度看,其实就是乡村建设,就是如何为九亿中国农民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而出主意、想办法”。农村社区治理归根到底要依靠农村社区居民,其实现前提有三:一是包括政府和社会在内的农村社区内部各利益相关方的民主观念和意识,二是农村社区居民的...
中国的社区研究始于农村,初衷是以帕森斯的社会结构功能主义探索社会改良之路。在20世纪20~30年代,乡村治理研究是几乎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关注的焦点。其中,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社会学本土化派,以毛泽东、陈翰生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都对中国问题进行了诊断,并开出了药方。吴文藻认为,社会是各种发展程度不同的社区的结合,社区可分为都...
2008年以来,我国社区工作队伍得到壮大、专业化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服务领域得到拓宽,更加讲究专业技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加强。社区工作发展的趋势是和谐社区建设成为其核心任务,其评价标准将更具可测量性。工作范围逐步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正为其搭建新的平台。同时,针对我国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岗位设置不标准、总体薪酬较低,建议完善相关...
本书介绍我国新型城镇化阶段乡-城人口迁移的重大转变、发展趋势及政策路径。本书以“异地城镇化(农民工)”及“就近城镇化(农转居转型社区)”双重视角,基于横向调查与纵向监测数据,发现当前乡-城流动人口群体日渐分化为“技能型”、“资本型”、“雇工型”和“流动型”四大典型社会层级,需要采取差异化融入策略,推动流动人口在总体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中顺利融入城市社会和农村社...
通过具体案例试图论证中国的农村社区呈现的特征、社区发展的可行性以及社区发展的实现途径问题。讨论了社区和社区发展、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背景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一些问题和社区建设问题。社区发展不是一种理想型,也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发展方向,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社区中的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包括了民主和参与、庇护与被庇护、互惠和利益竞争等。社区发展要包容这些关系,并...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