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在扶贫实践中,不能机械理解负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有能力偿还债务的并不能简单地认定为贫困。针对“救穷”与“救急”问题,扶贫策略上应各有侧重,通过健全农村金融体系解决“救急”问题,通过完善兜底保障体系解决“救穷”问题。针对困难群众的应急需求,两套体系都要提供支撑。唯有如此,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有限资源的扶贫效益,提升扶贫工作背后的资源分配公平性。
本文采用2013年、2015年、2017年连续三次被追踪访问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匹配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通过构建多维度的家庭过度负债指标,评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过度负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过度负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抑制家庭过度负债,尤其是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家庭而言。进一步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提高家庭...
农民行动单位与村级负债状况相关,就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乡村治理的新的途径:可以通过农民行动单位来推断村级负债的情况,又可以通过村级负债来反推农民行动单位。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高额的县乡教育负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问题。目前,各地的还债工作正在逐步开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仍然在负债运行。如何认识和化解庞大的县乡教育负债,成为农村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10多年的国际债务调整,当前非洲债务负担仍很沉重。长期以来,国际开发援助对非洲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国际私营资本成为推动非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性减弱,私营资本活力下降,非洲融资形势严峻,负债发展形势将进一步恶化。
民国时期,中国一片破败景象。20世纪30~40年代,农村经济更趋萧条,农户谋生艰难,贫困程度加深,多数家庭常常出现亏空,只好饮鸩止渴,借贷度日。可以想象,在这种状况下,贫困农户借贷的主要用途是为了生活消费,当然也有少部分借贷用于了生产方面。中国农村中,除了贫困农户外,其他不同阶层农户的借贷需求则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地主、富裕中农、中农家庭生产性借贷需求就比较多...
近代中国的农村,在银行、信用合作社、合作金库等现代金融机构建立之前,农户借贷网络主要由四个渠道构成:一是私人借贷,如亲友与熟人的无息或低息借贷、私人高利贷;二是典当;三是村镇的商户;四是互助会,如各种形式的钱会。银行、信用合作社、合作金库等现代金融机构兴起后,农户新增了借贷渠道,但借款金额有限。总体而言,20世纪30~40年代,私人借贷渠道是农户借贷的主渠道...
1984年,中国政府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户再度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户的融资活动日益活跃。伴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农户融资渠道日趋多样化。农户的借贷网络中主要有六条借贷渠道:一是传统的私人借贷渠道;二是国家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渠道;三是钱会渠道;四是农村合作基金会;五是集体经济组织;六是新兴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