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储蓄行为     检索到  24034  条相关信息

本文尝试从时间偏好的心理实质出发,在厘清认知判断和自我控制、时间偏好和家庭储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冲击对个体跨期选择行为影响的一般分析框架。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2000年7月17日,台北市政府宣布推出“台北市家庭发展账户”方案,这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实验脱贫方案,其理念架构主要是依循着史乐山博士所提出的资产累积福利模式,透过相对配合存款的诱因设计鼓励100个低收入家庭定期、持续地储蓄。本论文将呈现发展这项方案的发展背景与方案结构对参与人储蓄行为的影响。

作者:郑丽珍 杨团 葛道顺 出版时间:2007年07月

本文以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作为随机事件,基于2002~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中的城镇家庭数据,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双重差分法(DID)和三重差分法(TD)等方法,系统检验了地震对灾区城镇家庭收入、消费及储蓄行为的影响。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谋求对退休金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在维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加大个人储蓄养老的比重。中国在1995年开始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香港地区2000年实施的强制性公积金制度中,也可以看到个人储蓄性保险的影子。因此,尽管个人储蓄性养老在当今世界不具有普遍性,但由此确立的自我负责的精神与基金制...

作者:余少祥 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为进一步探究灾区居民震后储蓄变化背后的原因和作用机制,本文聚焦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不确定性事件,克服收入波动的内生性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展开系统检验。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灾害是经济社会面临的一种持久挑战。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不得不思考灾害对经济系统的长短期影响、相应的灾害应急处置,以及针对灾后恢复的经济政策制定。然而,在回答这些具体的应用性问题之前,一个不可回避的基础理论问题是:如何刻画灾害情境下的微观个体决策机制以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效果?只有正确回答了该问题,才可能对于诸如“后疫情时代如何提...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本报告是对中国高储蓄问题的探究。报告首先通过分析实物交易表与对实物交易表的修正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国民储蓄率的部门结构,其次对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上升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病给出了政策结论。

作者:殷剑峰 李扬 出版时间:2007年06月

本文在“灾害冲击→认知自我控制→时间偏好→储蓄率”的理论路径基础上,仍以汶川地震为例,综合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广义分位数回归法、工具变量法和合成控制法进一步探究和回答“为什么经历同样灾害的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储蓄行为”。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