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近年来,云南树立“三创”理念,构建“大文化”工作格局,在服务“三农”中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做到内容创新、组织创新、活动创新,实现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团结是一个逐渐发展、递进生成的动态社会心理和社会事实,也是人群共同体的文化风俗、价值规范等内化到成员个体并型塑其集体意识的过程,个体在身份上和心理上都归属特定的共同体,并生成清晰的“我群体”与“他群体”界限。如此,团结具有社会制约性,将“小我”与“大我”紧密连接起来。宗教在连接自我与集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民族团结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共同体一旦形成,民...
云南藏区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其发展规律有着鲜明的宗教文化色彩。但云南藏区公共文化服务除了存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等问题之外,还存在着为藏区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针对性不强,部分公共文化产品不能切合藏区广大群众的文化心理需求,与云南藏区的民族文化特点不能较好地融合在一起等现象。因此,在云南藏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围绕藏族文化...
文章主要从以下方面对云南县域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作了研究:县域文化资源开发的提出;文化资源评估对象和原则;评估的程序、指标及方法;相关思考与应用设想。
2011年,云南城乡文化消费总量增长处于第2位,人均值增长处于第1位。景气评价排行结果:云南城乡在省域横向测评中,2011年景气指数处于第20位;在自身纵向测评中,2000~2011年景气指数处于第16位,2005~2011年景气指数处于第19位,2010~2011年景气指数处于第10位。
从宗教观念萌芽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直至汉朝至魏晋南北朝,在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在云南大地上的少数民族为适应自然和社会的生活,逐渐形成了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宗教信仰,是云南本土民族宗教的发端时期。这一时期大多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带有较强的自发性和原始性。秦汉以来,随着中原王朝对云南统治的进一步加强,一些与汉族通婚、受汉族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信仰的“鬼教”已经具...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试图建构宗教文化与民族团结关系的学说体系,提出并讨论了一元中心、一元边缘、多元中心、多元边缘的民族宗教关系类型,阐释宗教四要素与民族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宗教与民族认同、民族凝聚力的关系,宗教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作用机制以及具体路径。本书立足国情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观,整理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与民族团结的理论著述和工作经验,结合云南建设...
云南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属于我国的边疆地区。云南的少数民族不仅人口众多,而且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信仰宗教,宗教在边疆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凸显出宗教问题复杂化的特点。上述情况,不仅深刻影响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也给国家的稳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成...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