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余庄之变
作者:米厚民 柴俊杰   发布时间:2015-11-24  编辑:李琳

11月12日,地处管涔山山脚分水岭段的宁武县余庄乡迎来了今冬以来的第二场雪。尽管这场雪给地处山区的这个乡镇交通带来诸多不便,但来自河曲县莲芯硒美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的卡车还是在第二天开进了距离余庄约10公里的东庄村。因为他们和东庄村的第一书记孟永华约好,要在11月13日这天按说好的价格购买土豆。对东庄村的村民来说,自从省委党校农村工作队的扶贫队长孟永华担任他们村党支部的第一书记以来,这种通过规模化生产、按照统一标准销售土豆的状况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是在一年以前,对他们来说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去年以来,随着省委党校农村工作队进驻宁武县余庄乡开展扶贫工作,这里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新变化。

接地气,探新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宁武县余庄乡是省委党校的定点扶贫点,目前全乡贫困人口多达2988人,超过全乡人口的三分之一。在短时间内让这些人全部脱贫,这对省委党校农村工作队来说可谓“压力很大”。

如何改变现状?“要想做好扶贫工作,就要找到症结所在。”2014年3月进驻余庄乡的孟永华说,当时马上就要春耕了,接下来种什么、怎么种都是很紧迫的事。摸清底细,科学制订方案就显得迫在眉睫。孟永华和他的队员们迅速投入到了调研工作中。

在分管农业的余庄乡副乡长李海峰的配合下,他们到下余庄村、上余庄村、东庄村等贫困村调研发现:余庄乡各村青壮年基本都进城打工了,村里只剩下些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农业生产依然采取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每家种三五亩地,用牛、驴耕地,大都种植传统的莜麦、胡麻、土豆等作物,产量低下,主要自家吃,基本没有农业收入。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让土地成为农民增收的钱袋子?他们分析,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低产低效的传统农作物、落后的耕作技术是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原因。工作队决定,在下余庄村搞试点,把农民组织起来抱团脱贫,以土地为股份成立合作社。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联辉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肯定,鼓励他们要大胆探索创新,走出一条“新型合作化、种植科学化、扶贫精准化、成效多样化”扶贫开发新模式,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在工作队指导下,下余庄村成立了合作社筹备委员会,全村村民以所承包土地折股入社,全村60户仅2户未入,流转回河滩好地170亩。

怎样种好这170亩地?工作队和合作社筹委会一起研究对比邻近县域种植品种,决定种植140亩脱毒马铃薯,并大胆试种20亩藜麦、10亩籽粒苋。

机械化种植马铃薯、藜麦和籽粒苋在下余庄村都是第一次。为确保成功,工作队和乡村干部跑朔州、跑神池选机型、比价格,垫付2万多元为合作社购买了一套马铃薯种植专用机械。在得知山西农大一位教授在左云县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后,队长孟永华利用五一假期,专门去拜访、请教。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下余庄村传统的马铃薯种植实现了首次使用机械化耕作和科学种植技术,往年每年都发生的早、晚疫病都没有发生,保障了高产。种籽粒苋没有种子、不懂技术,孟永华通过从网上搜索资料,与吉林白城师院一位教授取得联系,从几千里之外寄回种植资料和种子。为了切实掌握种植技术,他和余庄乡领导不顾夏天的炎热,到五台县高洪口乡、静乐县石照村实地考察学习。

新组织形式、新优良品种、新农业科技,加上风调雨顺,去年秋季下余庄村民迎来了新丰收:土豆亩产2000公斤、藜麦亩产150公斤、籽粒苋亩产5000公斤,农民们抱着几斤重的马铃薯,乐得嘴都合不拢。全村实现农业收入56万元、用工收入9万元,两项相加人均2500元,较未合作前增收2000元。

拓试点,创模式,走联合合作集体脱贫的新路子

“下余庄模式”的成功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年终总结时,宁武县的县委书记、县长高度肯定了省委党校农村工作队的扶贫工作,建议2015年在全县推广这一合作扶贫经验。

一个村成功了,别的村能不能学习推广?为了谋划2015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去年11月,工作队对余庄乡12个贫困村都进行了走访调研,所到之处村民都愿意像下余庄村一样合作起来、科学种田、共同致富。因此,工作队与余庄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2015年在12个贫困村推广下余庄村这种扶贫模式,每个村成立一个全村合作的合作社,12个合作社再组成一个大型的合作联社 “天池美种养殖专业合作联社”,依托位于贫困村马营村和东庄村的天池这一有利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围墙的“天池生态农业科技扶贫开发示范园区”,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筹面向市场,积极引进农业新科技、新品种,走品牌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路子,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

为了做好这件富有挑战的大事,工作队的队员们从春节前就开展工作。今年2月14日,他们和12个村的村支两委干部一起召开了第一次 “扶贫攻坚12村主干联席会议”,主题就是12个字:“合作起来,科学种田、共同致富”。

4月1日,在他们召开第3次会议时,未被列入合作联社模式的分水岭村村委主任王云生急匆匆赶到了会场,说全村人派他来强烈要求加入合作联社。为了表示加入的决心,他自己还拿出10万元现金供合作社无偿使用。

会议最后确定,今年13个村共种植脱毒马铃薯1300亩、藜麦200亩、籽粒苋100亩,工作目标定位于13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

一切安排就绪,4月初,孟永华和副乡长李海峰从相邻的神池县赊回两套大型农机,从化肥销售公司赊回30吨化肥。4月10日,两台大机器在东庄村正式开始耕地、旋地,拉开今年春耕的大幕。4月25日,合作联社正式开始播种,到5月15日,1300亩土豆全部种完;5月25日,藜麦、籽粒苋全部种完,实现了今年大兵团作战的胜利。

秋季收获时,尽管今年遭遇多年不遇的大旱,作物产量仍然超出预期。记者在“天池美种养殖专业合作联社”的办公院里看到,目前仍然有20万公斤的土豆还存在仓库里。孟永华告诉记者,前一段他参加了在陕西杨凌举办的 “农高会”,在会上与陕北的“土豆姐姐”和北京的“土豆梁”建立了联系,在以后的生产中希望和他们合作,把余庄的土豆事业做大做强。同时,他还考察了蘑菇产业,决定在今后尝试发展蘑菇产业,拓宽产业发展方向。

同生活,同劳动,成为农民最贴心的好朋友

11月13日是下余庄村民陈银存给儿子办喜事的日子。虽然孟永华一行从东庄村匆匆赶回来已经中午一点钟了,但是他们还是走进了陈银存家中。因为在老陈的眼中,“孟主任他们早已经是一家人了”。所以这个喜酒孟永华“必须要喝”。

要做好扶贫工作,不仅仅要给当地农民的生产带来帮助,还要真正融入到他们当中去。

今年中秋节,孟永华在太原陪妻子过中秋节,心却在宁武,那几天宁武天天下雨,他每天关注宁武天气,10月1日雨一停,他就赶到东庄村天池美合作联社,亲自组织、指挥13个村土豆收获。他既是指挥员,又是后勤部长,还是仓库保管员,最多一天5个村同时开工,每天开着自己的车要跑70公里,不到6点就起床,饭也吃不好。一直干到15日,全部1300亩土豆终于收获完毕。国庆节假日一天也没有休,半个月没有回家,上大学的儿子国庆节回家,他连面也没见上。

为了帮助村民把土豆早日收回来,省委党校机关党委调研员马爱珍、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张耀东、政治经济学教研部教师赵春雨、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师桑艳军义务到下余庄村帮助农民收土豆。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更加有力地推进了扶贫工作。

“我们没种子、工作队就调种子。我们没肥料,工作队就调肥料。孟主任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来了,不仅要管外面的事,还不停地干活,种土豆,收土豆,上化肥,什么活都干,这样的工作队真是咱农民最好的贴心人。”东庄村60岁的贾有成老汉感慨地说。

一年多来,省委党校农村工作队的4名队员已经融入了农民群众中,群众与他们的感情也逐渐深厚,都把他们当成为自己村的一员。孟永华主动把下余庄村里一位单身盲人张和贵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有一次,张和贵问他:咱们俩是什么关系?孟永华不假思索地说,“是兄弟”。在村民张成龙家中走访时,他发现老人家的调料盒又脏又烂,就记在心里,过几天从自己家里拿了一套崭新的调料盒送给老人,老夫妻执意要请他到家吃顿饭以表谢意。看到村里年迈的老人无人照顾,为解老年人生活之忧,他积极联系省市县民政部门,确定为村里建设一所村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在一年多在时间里,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联辉两次专程到余庄调研,详细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农民在收入、生活情况,为党校农村工作队下一步工作提出中肯意见。

孟永华在总结工作队一年多的扶贫经验报告中这样写道:要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带着感情扶贫。要是对农民没感情,这项工作是做不好的。我们工作队尤其是队长要真正和农民交朋友,取得农民的信任,和农民一起商量、一起干活,他们才会真心拥护、积极配合,扶贫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内容时间:2015-11-2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