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忻州:繁峙县用企业资金撬动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
作者:乔伟   发布时间:2015-10-30  编辑:李琳

忻州市繁峙县以企业转型发展为载体,以创新扶贫机制为手段,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矿产企业把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和三产上,规模养殖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设施农业成为他们转型发展、反哺农业的新战场,为突破铁矿资源禀赋、发展后劲乏力的困境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企业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以及特色资源优势相对接,催生出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双赢的好景致,为“十二五”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超过6473元的目标夯实了基础。

产业扶贫的思维变革

繁峙县位于晋东北高寒区,全县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辖3镇10乡,402个行政村,总人口2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万人,贫困人口7.51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0%以上,现有耕地面积58.54万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81元,农业总产值为39543万元,占三产比重为6.58%。

繁峙县委、县政府对县情作了客观冷静的分析,着力破解全县农民增收的课题。一方面,繁峙县是农业穷县,农业基础薄弱,大部分为旱作农业,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发展十分滞后。2013年繁峙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81元,远远低于全国(8896元)、全省平均水平(7154元)。该县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81元,城乡差距明显。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和要求,2013年底,该县仍有7.514万人口属于低收入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0.54%,成为制约全县24.6万农民增收的最大瓶颈和短板。要在“十二五”末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的目标,就要努力寻求一条产业扶贫、能够带动绝大多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另一方面,繁峙县又是资源富县。一度时期,铁矿业支撑着繁峙近80%的财政,但对于整个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却造成了资源禀赋、“一铁独大”的弊端。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作为钢铁产业的下游产业--铁矿采选业受到很大冲击,2011年以来的“后金融危机”一直持续至今,原来支撑县域经济的“铁柱”成了一条短腿,资源经济结构单一的劣势暴露无遗。况且长时间资源禀赋型经济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容忍度”和“耐受力”屡屡受损,铁矿发展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局,企业老板面对后续发展产生了困惑和忧虑,被迫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综合两方面的因素,繁峙县委、政府作了积极深入的战略思考。一方面农业需要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最大的制约仍然是资金不足的问题,而该县二产资本却相对充裕。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转型发展,摆脱单纯依赖矿产资源的单极思维,“由黑转绿”拓展地上产业,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县委、政府打破“就产业抓产业、就扶贫抓扶贫”的思维格局,把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进行对接,产业了一种新的思路:用企业资金撬动产业扶贫,引导企业资本转向一、三产,把资金、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以及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以市场化的理念、工业化的模式、项目化的运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机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等等,把农业资源变为生产力、变为财富,把农民变为工人、变为市民。从而探索寻求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新机制、新途径,变“输血”为“造血”,推动产业扶贫的深入开展。

科学谋划新局面

繁峙县紧紧围绕此目标,树立“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绿色经济,循环发展”的理念,着力研究出笼了一系列推动企业资本流向农业产业的办法和措施。该县把农业确定为“六大战略重点”之首,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包装富民增收优势项目,引导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社会资本向一产转型,鼓励矿产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实现绿色发展。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贫困人口受益面大的企业转型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该县规划每年有10-15户企业实现转产转型,在40户矿产企业已经成功转型的基础上,今后三年,全县还将有30户骨干企业由二产向一、三产业转型参与产业扶贫开发,引领30-4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带动全县214个贫困村7.514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到2015年,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473元,实现翻番,到2020年,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县委、政府同时在立项、用地、环评、技术、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优惠和政策倾斜,扶持二产企业进行二次创业。该县结合县情制定了“一区一带十大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完善出台了《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投入的意见》,出台了《繁峙县加快发展牛羊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在设施农业、牛羊产业的发展上,除落实省、市扶持资金“四补一贴”外,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扶持,2000万元用于扶持牛羊产业的发展。县财政还拿出160万元对达标的涉农龙头企业、高产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农业合作组织进行补贴。同时,该县多次组织矿企老板外出考察现代农业,帮助他们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一些老板已有转产意向,县委、政府积极引导,顺势推进,精心筛选农业产业化优势项目,让民营企业来进行对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繁峙县出台的发展现代农业优惠政策和各种利好,犹如春风化雨启迪了繁峙县的矿业业主。他们分别将触角伸向与土地有关的农业产业:规模养殖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设施大棚蔬菜成为繁峙县农业产业扶贫的亮点和典型。

搭建平台带产业

在繁峙,“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牢固树立在每一名干部脑海中。他们认为,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引进、扶持力度,可以同时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带着这样的理念,繁峙县一方面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雨润集团、太重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的增值空间。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高市场竞争力。

该县建立了“五包一”的工作机制,为产业项目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即每个转型企业都有一名县领导牵头、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包干、一个所在地乡镇具体负责、一名县直部门领导和一名乡镇干部具体落实。列入县重点的项目,政府负责“三通”。即通路、通电、通水;实行一站式联审联批制度。凡列入全县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名单的企业在办理相关手续时,采取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由牵头单位组织开展联审联批,协调办理相关手续。纳入产业扶贫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各部门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环节,自部门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必须办结,如逾期将对部门负责人问责。同时加大考核力度。我们把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作列入乡镇、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让各级干部人人头上有目标、个个肩上有担子,确保了各个项目都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去落实。

如今,全县拥有转型龙头企业67家,转型到农业的有53家,转型到服务业和旅游业的7家,政府为企业协调贷款超过10亿元,并帮助龙头企业建立起产业扶贫基地,构建起“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多种模式促发展

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繁峙县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意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引导企业从县情和市场需求出发选好产业项目,完善扶贫产业规划,做大做精做强主导产业,构筑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特色鲜明的扶贫模式。

一是“公司+合作社”模式。在工作中,该县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银行信贷扶持为支撑,以专业担保、政府贴息为保障,多方共同参与,形成了“政府+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银行”+“农户”的“5+1”运作模式。在培育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稳步推进上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促进下游产业的全链条延伸,提供稳定的就业市场,实现了企业、农民双赢的良好局面。太重集团实施的肉羊养殖产业化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忻州市优质种羊繁育基地、优质肉羊养殖基地、优质种羊基地、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羊产业的龙头企业,可带动约1万农户从事肉羊养殖,每年提供1万亩牧草和1万亩青贮玉米的订单农业,直接就业2000人,间接就业6000人,预计受益的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5000元。

二是“基地带农户”模式。产业扶贫的基础是基地,基地建设离不开农户。为使分散的农户建成有组织、有规模、统一的种养基地,该县充分发动农户,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实现了“小群体”、“弱群体”与“大龙头”、“大市场”的有效连接。雨润集团繁峙裕丰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能繁母猪养殖基地项目,公司负责能繁母猪基地建设,为代养猪场或标准化小区提供仔猪和饲料以及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等,以民营企业家转型及农户建设的代养场和代养户为基地,全县共规划建设代养场和代养户200多个,贫困户代养一头育肥猪在保本前提下可增加收入120-200元。繁峙县大李牛村“铁老板”武东堂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起宏祥农牧专业合作社规模养猪场,吸收30多家养殖户与雨润公司合作,仔猪、饲料、技术、防疫、销售、市场风险全部由雨润公司承担,年出栏育肥猪10000头。

三是“合同订单”生产模式。由政府给搭建平台,让企业和农民对接,按照企业的标准种植,既给农户提供了农产品储运与销售的方便,又给企业提供了充足优等的生产资料。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在保证了企业生产原料前提下,彻底改善了农户分散种植导致的难以形成品牌、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传统小农耕种模式,实现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宝山鼎盛科技有限公司的α亚麻酸深加工项目今年与农户签订胡麻订单1万亩,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全部收购,农民每亩胡麻至少可收入500元。绿源亨通食品有限公司的脱水蔬菜加工项目与农户签订了2000亩胡萝卜收购合同,每斤0.3元,每亩年初预付订金500元,该公司所收购的胡萝卜占全县胡萝卜种植总量的67%。

蓬勃发展的扶贫产业、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成为繁峙解决“三农”问题、促农增收、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现弱强联合的有效筹码,带来的是农民收入不断递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良好局面。


内容时间:2014-10-3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