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宜君县立足县域扶贫开发实际提升群众获得感
作者:栗波   发布时间:2016-01-23  编辑:仲晓宇

从过去的农业主导产业不明晰到如今的核桃、玉米、苹果三大主导产业支撑的农业产业格局,筑牢了宜君群众普遍致富增收奔小康的坚实基础;从过去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到如今精准扶贫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洛河西岸贫困带群众的获得感;从过去的致富单靠种植到如今的种养结合、乡村旅游、三产服务等多业并举的致富路……这是宜君县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一个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让贫困人口共享扶贫开发成果的一个个缩影。

“十二五”时期 扶贫开发成就斐然

“十二五”期间,宜君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富裕、和谐宜君的战略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把扶贫开发纳入全县国民经济规划同步安排、同步发展,使扶贫开发在政府主导、行政推动下进入最好的发展阶段。建立了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的全社会互动机制和农民群众全程参与的主体行动机制,建立、完善了整村推进搭台、涉农部门联动、全县共下一盘棋的扶贫开发新机制。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产业化扶贫和专业技能培训为两翼,深入推进重点村建设、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切实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提高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为抓手,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夯实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0582.11万元。新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村21个,续建项目村8个,项目总投资7264.1万元。实现2.58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率79.38%。到2015年底,全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120元,比2010年净增1620元,实现人均有粮1500公斤。 

该县分批启动实施了彭镇东村、赵塬村,棋盘镇棋盘村等21个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重点实施了贫困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建和产业发展项目。项目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建取得了新突破。项目村的道路得到了整修、拓宽,主要路段全部实现了水泥路面硬化,达到了晴雨畅通无阻;人畜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使90%以上的群众用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农电入户率达到了100%以上;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100%以上;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贫困农户基本掌握了1-2门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在全省率先实现了15年免费义务教育。 

全县共安排扶贫移民搬迁点32个,安排总投资15919万元,惠及1170户5018口贫困人口。从2013年开始,计划在县城规划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重点乡镇、重点景区周边和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集中建设起点高、功能全、有产业的搬迁点,引导有条件的农村群众集中居住,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全县科技扶贫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总投资达10294万元。中国人民银行和省级联县包扶10个部门,共为包扶村投资1280万元。全县累计成立互助资金协会27个,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使1200口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全县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向全县73个贫困村贫困农户投入小额扶贫贴息贷款4950万元,主要用于发展养猪、地膜玉米、苹果栽植、核桃建园、大棚蔬菜等产业和小型种养加脱贫致富项目,使贫困人口10350人得到了有效扶持。 

始终将农业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有力举措,不断强化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紧紧依托各项惠农政策和资源优势,突出抓好玉米、苹果、核桃三大主导产业,连续六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县,宜君玉米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粮食作物;苹果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9金27银,“怡君”牌苹果商标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核桃面积41.84万亩,宜君核桃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被授予“中国核桃之乡”。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2014年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列36位,实现了6年23进位。

洛河西岸贫困带 精准扶贫模式初步形成

一年前,该县针对洛河西岸落后状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加强洛河西岸贫困带三年帮扶工作的《决定》,县政府制定了帮扶工作《规划》,以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的整合资金全力抓建,并要求各职能部门倾斜政策、加大投入,以3年集中抓建推进全县均衡发展,着力探索精准扶贫模式,助推全县脱贫致富。 

帮扶机制已成为常态化。县委、县政府在做出《决定》和《规划》后,坚持每周听取工作进展情况一次、半月调度一次,每月督查一次,每季度“会诊”一次,及时了解进展情况、研究推进措施。目前,针对洛河西岸抓建工作,县委、县政府已形成了部署、研究、督查、评价等一系列推进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与驻村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相结合,建立起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与贫困村,县级部门包村干部与贫困户包扶工作“两个全覆盖”,帮助谋产业、引资金、上项目,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撤兵”,形成了抓建工作新常态。 

2015年,宜君县整合资金1445万元,其中县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670万元,部门资金775万元,着力抓产业发展、居住条件改善、道路交通建设等,极大推动了杨柳塬、梨洼坪、桃村、思弥、白沟等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2014年9月,实施了3雷塬尧家塬至吉士堡7公里砼道路工程。2015年,洛河西岸新修水泥路9.4公里,硬化巷道6.9公里,实施了杨柳塬、梨洼坪村人饮及灌溉项目,为7个村实施危房改造63户,为5个村配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8台,实施土地治理310亩,设计造林面积5718亩,新建苹果园2496亩,扶持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206户,发展肉牛养殖大户3户、养羊场1个。如今,经过宜君县密集式的帮贫解困攻坚战,村内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墙壁粉刷,还修了广场,装了路灯,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了幸福院。还有人依托山村美景乡愁,准备筹建农家乐。 

精准扶贫模式基本形成。通过县委、县政府的集中抓建,长效帮扶机制已经建立,特别是在资金投入上,县委常委会研究坚持每年县财政收入的5%不少于1000万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包抓、部门包扶,项目整合、财政保障,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的效应得以凸显。坚持统筹规划,将产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相结合,有效解决当前和长远的发展问题。立足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将果蔬种植、养殖、休闲旅游三大产业相结合,通过产业补贴、基础配套等扶持形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向洛河西岸聚集,初步形成了施策精准化、抓建集中化、资金整合化的长效扶贫工作机制,为全面铺开的脱贫攻坚工作探索经验、树立样板。

立足“十三五”规划蓝图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及省市脱贫攻坚会议召开后,宜君县坚持问题导向,挂图作战,县乡村组四级核查,户、村、片分类施策,扶帮促多措并举,着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的扶贫开发新机制,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宜君实际的扶贫攻坚新路子。 

“挂图作战”全面拉开攻坚战序幕。省脱贫攻坚会议召开后,宜君县迅速成立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抽调8名熟悉农业农村及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干部作为成员,坚持周例会、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考评、年终考核工作制度,挂图作战,签定责任状,制定脱贫攻坚三年规划和年度脱贫任务,按照“五个一批”的扶持路径,由指挥部牵头抓总,部门行业共同参与,编制各部门脱贫攻坚方案,全面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四级核查”精确瞄准脱贫对象。为了确保贫困对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宜君县采取申报公示、四级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建档立卡“回头望”中确定的贫困户全部重新进行核查。按照县级领导不低于10%、乡镇党政正职和党委副书记各不低于30%的要求,确保县乡干部入户随机抽、不重复。每户入户时间不少于1小时,邻居走访不少于3户,精准锁定贫困对象,做到贫困群众每户一纸质清单、一电子影像档案、一脱贫方案,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县镇有数据库,确保扶贫对象核准核实、脱贫销号有据可查。 

“两项战役”集中打好歼灭战。坚持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在洛河西岸贫困带帮扶上,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面貌变、三年产业兴”的思路,使洛河西岸贫困带2018年整体上改变贫困面貌。在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脱贫攻坚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同时,部门捆绑项目、整合资金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农村贫困残疾人能力发展和特困户移民搬迁工作。在落实贫困户精准脱贫工作中,按照因病、因灾、因学和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进行准确分类,因户施策,制定差异化、个性化、“菜单式”帮扶措施,实行精确瞄准、定向发力,实现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针对性、实效性,做到贫困对象不脱贫,帮扶人员不脱钩。 

“三位一体”帮扶模式实现“两个全覆盖”。严格落实“一对一”包扶措施,按照县级领导包3户,科级领导包2户,干部职工包1户,企业职工、致富带头人、志愿者根据意愿包的原则,全面落实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抓全县6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所在单位、各村包扶部门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包扶“两个全覆盖”,动员各方力量,充分集聚资源,形成精准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 

“三大产业”扶贫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紧紧抓住宜君县被确定为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光伏试点县的机遇,把扶贫开发与发掘农村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围绕全县玉米、塬区苹果、山区核桃三大产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落实贫困户产业扶持政策。同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通过光伏扶贫试点,利用贫困户流转土地、房屋和院落做分布式光伏发电,逐步在全县形成光伏产业聚集,促进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以资产收益扶贫方式为带动,在核桃博览园、核桃、红枣示范基地建设中,通过流转、租赁、入股土地等吸纳贫困户用工、就业,以高于市场价回收贫困户产品等形式实现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长期收益。通过技术培训与电子商务建设,使贫困户掌握脱贫必备的农业生产技术、务工、就业技术,增加就业门路。依托电子商务,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增加销售收入。 

“能力工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是对贫困户实施“阳光工程”,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培训1名劳动力、掌握1门实用技能;二是对贫困户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施“雨露计划”,采取发放贴息贷款或生活补助等方式,通过2—3年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三是对没有外出打工的贫困户给予额度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支持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四是通过在贫困村培育一批电商,使贫困户通过电商采购资料、销售产品。 

“五项兜底政策”提升群众幸福感。针对全县570户1263口特困群体,落实五项兜底政策。一是在2016年计划对全县需建房或搬迁的特困户进行搬迁,实施“交钥匙”工程;二是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扶养人、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由财政补差;三是对因病特困人群,落实合疗和大病保险制度,个人缴费财政补贴,落实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措施,使贫困人口大病慢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四是对因残的特困群体,将其康复服务和康复项目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五是在自愿的前提下,将“五保”对象安置到县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内容时间:2016-01-2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