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凌云多措并举开展教育扶贫成果累累
作者:吴和权   发布时间:2016-01-19  编辑:骆敏婷

近年来,凌云县牢牢抓住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之要,在“精准”上下足功夫、在“扶智”上持续发力,全县扶贫开发实现跨越发展。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县减贫6.55万人。

精准落实责任,形成教育精准扶贫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该县把教育扶贫列为“头号民生工程”,力推项目向教育集中、资金向教育倾斜、人力向教育汇聚,全力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把教育精准扶贫列入县直部门和乡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履行职责到位、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的严肃问责。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工作,形成联动机制,抓好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落实。

齐心协力办学,夯实教育精准扶贫稳定脱贫的坚实基础。该县立足长远打基础,精准实施教育扶贫项目,力争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据统计,2012年以来,该县投入2.7亿元组织实施校安工程、学校布局调整工程、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196个;投入1.3亿元搬迁县职业中专使之成为全区示范性中专;投入1.6亿元建设的县第三中学;投入6000多万元建立公办中心幼儿园,将覆盖所有乡镇,极大改造提升了学校办学条件。

精准发力资助,打造教育精准扶贫持续发力的强大引擎。该县充分利用“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高中助学等国家教育普惠政策,简化资助程序,做到应补尽补。2012年以来,受益学生13万人次,获助资金1.2亿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791万元,惠及1584名贫困生,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200人。同时,该县在全区率先启动职业教育学历全免费培训,凡就读县职业中专的学生,在享受中职优惠政策外,县财政还给予每生每年1500元的伙食费补助;设立民族教育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上百万元,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向少数民族聚集区全覆盖;实施贫困青年岗位就业培训生活补助政策,贫困青年参加就业培训,除免费学习外,县财政还给予于生活费、误工费和交通费补助;推行贫困大学生资助“一站式”审批服务,每年发放助学金200多万元开展大学生“圆梦计划”,保障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

干部结对帮扶,发挥教育精准扶贫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该县把教育精准扶贫作为结对帮扶的重要内容,制定干部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实施方案,落实县、乡两级干部定人、定向联系贫困生的帮扶责任。按照“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模式,全县4607名干部职工和10772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在政策咨询、成长帮扶、就业推介、物质资助等方面给予多方位扶持,从而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

瞄准就业创业,奏响教育精准扶贫提质增效的富民乐章。该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以“专业商圈”为激励,以技能培训为牵引,不断加强教育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成效。县职业中专设置了学前教育、数控技术、茶叶种植与加工等7个热门专业,与广东索尼电子、深圳比亚迪、富士康集团等1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大批毕业生由此走上工作岗位。同时,给予富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鼓励自主创业,大批毕业生在城区和乡镇经营摩修、汽修、家电商场等,形成了“职校专业商圈”。对全县青壮年富余劳动力给予免费培训。据统计,2012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培训7.2万人次,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3.8万人次。其中,882人成为致富带头人,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


内容时间:2016-01-1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