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佃客租佃田土情况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4卷·村庄类第13卷·长江区域第6卷)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关键词:
雷河坝自然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传统时期,雷河坝自然村是一个农业型村庄,村民以家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村落周边的商品经济发达,农户通过赶场参与市场活动,农闲时节,村民可以到外地挑盐巴、挑煤炭、挑糖等,通过打零工补贴家用。

第一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1949年之前,雷河坝自然村的村民大概有44户、271人,村民人均拥有(或经营)的田土面积高于周边的自然村落。村中田土大多归绅粮所有,其中“村外绅粮”拥有的田土数量要远远多于“村内绅粮”。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男娃干农活,女娃“细麻纺线”,老人、小孩也要做“活路”,农忙时节,当家庭劳动力不足时,农户通过请工、换工的方式来弥补,农闲时节,农户通过“打零工”利用家中闲置劳动力。

人与土地的关系

(一)人口与家庭规模

据村中老人们回忆,1949年之前,雷河坝自然村共有村民44户、271人,户均人口大约在6.16人。据《荣昌县志》记载,民国25年(1936)与民国35年(1946),全县家庭平均人口数分别为6人和6.1人。可见,1949年之前雷河坝自然村内农户的家庭规模与当时整个荣昌地区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在雷河坝自然村,“大房子”是村民最常见的居住形态,1949年之前,村中共有15栋“大房子”,平均每栋“大房子”有2.9户、18人。

在雷河坝自然村44户村民中(如表3-1所示),家庭人口在1~3人的有11户,占总户数的25.0%;家庭人口在4~6人的有14户,占总户数的31.8%;家庭人口在7~9人之间的有12户,占总户数的27.3%;家庭人口在10人及以上的有7户,占总户数的15.9%。家庭人口低于平均水平6.16人的有25户,占总户数的56.8%。

表3-1 村落人口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