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学堂屋基住户基本信息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4卷·村庄类第13卷·长江区域第6卷)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关键词:
雷河坝自然村的由来与演变

雷河坝自然村位于重庆市荣昌区清江镇,沱江支流濑溪河流经此地,形成一个“口袋”形的河坝区域。雷河坝自然村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的川东地区在经历了长时期的战火洗礼之后,人烟稀少、田土荒芜。清朝建立之后,朝廷决定招募外省移民入川屯垦,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徙运动。雷河坝的先民就是在这一次大迁徙运动中从湖北、广东等地迁到四川,他们通过“插占”的方式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料,在此“落地生根”。雷河坝自然村最早为雷氏聚居地,后来随着土地买卖,外姓人不断迁入,此外,大量的佃客通过“写”田土迁入,此地逐渐形成一个杂姓聚落。

第一节 雷河坝自然村的形成

明末,四川战火连年,加之瘟疫、旱灾等因素,荣昌境内人烟稀少。清王朝建立之后,为了避免土地荒置,同时也为了增加赋税,通过行政手段将人口密集省份的人口迁移至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迁徙活动被后人称为“湖广填四川”。雷河坝的先民就是在这一时期从湖北、广东等地迁入四川,根据《雷氏家谱》的记载以及村中老人们的讲述,雷氏族人是最早来到此地“插占”的,此地也因此得名雷河坝。

湖广填川

(一)“绝烟火几近三十载”

明朝末年,四川、重庆等地战火连年,人口锐减,曾经富庶安逸的天府之国沦为荒凉残破、千疮百孔的不毛之地。据《荣昌县志》记载:

明末清初,战乱连年,绝烟火几近30载,在康熙六年(1667),上报户口册薄记载,全县仅有143户,男妇只有286人。

战乱是导致荣昌地区人口锐减的首要因素。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二年(1639),张献忠在湖北遭遇明军阻击,于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转战四川,由巫山、大昌、太平,攻保宁、剑阁、广元、绵州、梓潼、绵竹、什邡、安县、德阳、金堂、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