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被调查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居住地经济、地理环境状况
所属图书:贫困的复杂图景与反贫困的多元路径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关键词:
民族地区贫困的多元图景与致贫机理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3379.22万人,占中国大陆总人口的比重为8.49%。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大多数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受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人口分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央政府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措施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政府在扶贫政策、项目资金上也一直向民族地区倾斜。2006~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民族八省区的扶贫资金从51.5亿元增加到166亿元,八年累计投入758.4亿元,占全国总投入的40.6%。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理论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http://www.seac.gov.cn/art/2015/6/1/art_143_228926_5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3月15日。在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下,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照当年的贫困标准,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3144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813万人。但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末,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为32.5%,是其乡村人口占全国比重的近两倍;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2.1%,高于全国农村6.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5)》;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编《国家民委发布:2014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结果》,http://www.seac.gov.cn/art/2015/4/15/art_31_225897.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3月9日,并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要实现在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并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说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全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何确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如期脱贫呢?这正是本书的研究主题。考察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呈现出来的多元图景,体察民族地区贫困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民族地区内部的区域异质性,分析致贫机理,评估反贫困政策在民族地区实施的成效,准确把握目前民族地区的贫困和反贫困出现的新挑战,以寻求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实现如期脱贫的对策,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下面,主要从宏观、微观的视角考察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多元图景及致贫机理。

民族地区现状

一般,可将民族地区分为西南民族地区与西北民族地区。西南民族地区,包括广西、贵州、云南及西藏,该地区山多且多为喀斯特地貌,地形结构十分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农村以山地农业为主,农村贫困问题严峻。西北民族地区包括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区域面积广大,地广人稀。中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大都位于该地区,但降雨少,干旱是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区域内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草原牧区是中国六大牧区中最重要的三大牧区,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从西南、西北民族地区内部看,其自然条件相似,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及产业也有一定相似性,因此也面临着相似的发展困境,包括很多共同的致贫因素。

从民族地区总体看,民族地区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民族地区的地形地貌复杂,中国的大盆地、大沙漠、大峡谷、“大水塔”、国家生态脆弱带均分布在这里,因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民族八省区土地面积5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9.1%,高原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

第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比较高,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民族地区有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土家族、苗族、柯尔克孜族等5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民族八省区总人口的37.5%。其中蒙古族占2.4%、壮族占8.4%、回族占2.7%、藏族占2.3%、维吾尔族占5.3%、土家族占0.4%。

第三,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既有农田,也有草原。矿产资源尤其丰富,其中煤、石油、稀土、铁、镍、黄金、盐、宝石等储量很大,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储备区。

第四,民族地区国境线漫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民族地区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相邻,是中国连接中亚、西亚、东盟的纽带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全国2.2万公里边境线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136个边境县(旗、市、市辖区)中,民族自治地方有107个,在2200万的边境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8%。

第五,21世纪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速,但由于起点低,经济总量仍很小。据统计,2000~2015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从8700.33亿元增长到74736.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7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本文所有图、表及文中数据,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均为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中国统计摘要》(2006-2015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5年》、《中国扶贫开发年鉴》(2011-2015年)、《国家民委发布:2011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结果》及2015年各省区及全国经济社会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另外,本文中,如果没有注明,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有,如果没有注明,“民族地区”的指标值是民族八省区相应指标值经过加权计算得出的。特别是在2011~2015年(“十三五”时期),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从51664.24亿元增长到74736.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66%,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84个百分点。但由于起点低,2015年民族八省区GDP在全国的比重仅为11.04%,只比广东省的GDP(72813亿元)高1923.36亿元。其中,西藏、青海、宁夏的GDP均在3000亿元以下,位列31省区中倒数第一、第二、第三名。

第六,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逐年提高,财政自给率波动小幅提高,但财政自给能力仍然很低。2001~2014年,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分别从717.72亿元、2005.31亿元增长到8328.83亿元、22191.73亿元。财政自给率从35.79%波动上升到37.53%。

第七,民族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落后,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从而制约着农村居民增收渠道的拓宽。2014年,民族八省区有人口19341.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07.37万人,占总人口的54.33%,非农业人口8834.36万人,占总人口的45.67%,比全国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4.77%)低9.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民族地区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1个百分点。另外,据研究,2010年全国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民族地区中只有内蒙古与全国的工业化平均水平相当,青海、宁夏、广西、云南、贵州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西藏、新疆工业化水平最低,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全国城镇化进入中期阶段,绝大部分民族省区仅仅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7期。

第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与全国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水平仍然很低。2006~2013年,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504.2元增长到6561.9元,年均增长9.9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49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从69.81%上升到73.76%。

第九,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面广,贫困问题严峻。贫困地区包括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与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地区,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832个县。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680个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计59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含4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