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陈规陋俗     检索到  151  条相关信息

2003年, 一个年轻人的名字总是被人提起, 他就是孙志刚。国内各大网站和一些权威媒体在把孙志刚列为“2003年影响中国十大人物” 时都这样表述: 孙志刚以身殉恶法, 启动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名字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紧密联系到一起, 这部实施了21年的法规因此在这一年被宣告废止, 而《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成为整件事情的发轫。

作者:陈峰 郑悦 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从风险感知视角探讨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而本章之所以选择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这些地区是集贫困、落后等多种问题于一体的地区,少数民族种类繁多、民族关系复杂,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下,乡村治理难度较大:一方面,以传统权威、乡规民约为主的“人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与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的社会风险大量存在,...

作者:谢治菊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自古以来的殡葬发展规律,批评了殡葬陋俗和革除陋俗当中出现的一些脱离中华民族殡葬本质的偏颇现象,强调了祭祀活动在丧葬事业当中的突出地位,进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一套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丧葬礼仪,并希望由国家来颁布统一的《丧葬礼仪》。

作者:郑晓江 王令策 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发布时间:2018-09-25
关键字:隰县 联社 金融扶贫 座谈会

随着社会性别与媒体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对媒体的性别监测、媒介工作者媒介素养和性别观念的调查成为一种常态性的工作。通过对北京一家媒体机构从事一线工作的50位青年骨干工作者的调查发现,在媒体刻画的性别陈规定型、媒体呈现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媒体塑造刻板化的性别角色这3个方面,受访者普遍缺乏敏感性,对性别平等的认同也不够坚定。

作者:张敬婕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性别霸权”主要指男性话语的强势地位以及它对女性造成的统摄与规制。文本分析表明,一些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具备男权制的鲜明属性,象征着男权秩序,鲜明地呈现了两性之间“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状况以及男性的霸权威力。当代影视文化在两性关系的诠释上,依然流露出“二元对立”式的文本建构模式,银幕上的“母亲”形象,亦反映出传统文化的陈规

作者:李东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中国媒体与妇女研究、媒体与妇女活动已经开展起来,主要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媒体传播事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期,对中国妇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保护妇女利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若干法律、政策,政府对媒体的控制力量起着重要作用。占媒体人员1\3的中国女新闻工作者注重在媒体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但在进入决策层方面有一定障碍。与男性相比,中国妇女受众偏好接触传统媒体...

作者:卜卫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证明: 儿童生来虽有男女性别之分, 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天生, 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学校的教材、测验工具、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都对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获得性别角色行为发生影响。其中基础课本和教材特别重要。教材中久已存在着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而目前, 我国正在进行意义深远的教育改革。课程和教材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

作者:史静寰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