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以河南省8个不同地貌类型贫困县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按照“户—村”“户—县”层次结构,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以及与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从不同尺度剖析了贫困户脱贫因素,得出如下结论:一是60岁以上老人并非农户家庭负担,反而有利于家庭增收;二是外出务工收入是脱贫户家庭增收的主要来源;三是技术帮扶比资金帮扶更有利于脱贫。
只有打好脱贫攻坚战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着眼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一新发展趋势作出的战略部署。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出发,两者的逻辑关系表现在战略目标和实施时间上具有互补性,实施内容和体制机制上...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3379.22万人,占中国大陆总人口的比重为8.49%。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大多数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对新时期乡村发展问题研究体系、河南省区域贫困多尺度特征、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户致贫因素及机理等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了继续加大对农区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多维度多尺度构建乡村振兴的措施体系、区域功能定位引导乡村振兴路径创新的政策建议。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借助分层线性模型和“户—村—县”三级空间尺度数据,结合平原、丘陵和山地三种地貌类型,分别构建“户-村—县”“户—村”“户—县”分层线性模型,研究河南省不同地理环境类型农户致贫因素的多尺度差异及致贫机理。研究发现,种植业收入比重、16岁以下未成年人比重及转移性收入比重高是河南省农户层面的主要致贫因素,村平均高程、村与乡镇政府距离加剧农户致贫因...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存在性威胁”和农村居民的“生存性威胁”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和内在的生成机理。一方面,持续出现的威胁大多突破了传统“天灾人祸”的局限,并被深深打上“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等时代烙印;另一方面,新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形式和类型各异的威胁,并使农村社会安全风险按照内在的生成路径发展演化。本章旨在通过对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等的重新考察,揭示在剧...
农区是解决乡村贫困问题、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之一,探讨农区乡村贫困特征、时空格局、致贫与脱贫机理,进而揭示乡村贫困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为我国贫困地理研究与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此,本书以河南省为例,从多维度、多尺度视角,实证研究欠发达农区不同地理环境下区域贫困差异、动态特征与格局演化、致贫与脱贫因素,县域贫困与粮食生产动...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