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关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他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另一个表现,生活方式影响生产方式并反作用于生产方式。因此生活方式是用来界定其他社会现象、区别不同阶级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后来韦伯和凡勃伦在马克思定义的基础上,把生活方式引进社会学视野进行研究,并逐渐将生活方...
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草原经历了灾害多发的10年,连续多年的干旱、沙尘暴、雪灾和冻灾等都普遍发生在草原牧区。虽然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在20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研究者一般将这两类地区统称为干旱区(dry land)。干旱区水资源的稀缺和不可靠性导致人畜用水和植物生产用水都具有极强的变化性(Anderson et ...
藏族牧民尽管被描绘成干预项目的 “被动对象”, 但他们仍然积极地塑造着 “生态移民” 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在生活方式的剧烈转变中, 玉树的牧民在与政府各个部门的交往中采纳了各种策略。 国家安全、 稳定、 生态恢复和现代化 的目标是官方的发展话语, 而牧民的话语特点是关注生计、 家园保护、 文化认同, 以及至为重要的用自己的术语定义发展的能力。
从研究的主题、 内容、 主要人物和代表性成果等方面梳理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者对游牧业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 指出这些学术研究对于人们了解游牧经济、 理解游牧社会,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描述了生态移民如何从政策到实践的过程,在实证材料的基础上讨论了该政策如何对畜牧业产生影响及其意味着什么。文章一开始, 作者便通过澄清其背景、 政策目标和定义, 对生态移民进行了情境化描述。 然后她考察了 “生态移民” 如何在苏木 (牧区小镇) 得到实施的, 该苏木由4个嘎查 (牧区村庄) 组成。 通过在微观层面探讨该过 程, 作者根据社会科学理论提供了定...
持续的干旱对牧民的生计造成了什么影响,从长期效果来看,现在应对干旱的手段是否可行?本文将基于村庄的实地调查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发现,持续干旱正在造成牧区的普遍贫困化。干旱对贫困牧民和富裕牧民的影响是不同的,干旱只是增加了大牧户的成本,却打破了小牧户的脆弱平衡。在畜牧业收入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资源占有的不均衡导致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干旱的条件下,试图通过草原产...
川西北职业教育,既是一个独立的惠民计划,也是定居工程的组成部分。解决草地就业和改善人口素质结构,可以看作定居工程的配套措施。为此,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学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进行了立项研究。该课题组通过问卷、座谈、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先后对成都市区、温江、郫县、广元等地的多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从多个维度对四川“9+3教育计划”实施现状进行了测试和分...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