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2016年5月30日,笔者第一次来到位于川中腹地的遂宁市安居区,开启学院“深度中国农村调查与研究”学术工程的第二站,距离上一站广东宗族村庄调查刚好过去半年。本次调查从寻村、定村、入村到完成村庄调查,前后历时3个月。在完成调查报告之际,回顾整个驻村调查过程,感悟颇多,可以感谢、感恩为注脚。
2016年5月底至2016年9月中旬,笔者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土城行政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驻村调查,在此期间,以调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选村、入村、口述访谈、文本资料收集、体验式观察等过程中的经历、发现与感悟等。限于篇幅,此处仅节选部分调查日记的内容,以飨读者。
家族与村落关系可谓当年满铁调查的重点之一,尤其是与村落权力的互动。本文以《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五卷)中的记载为起点,总结了1947年土地改革前家族与村落权力的互动概况;以笔者的调查材料为基础,阐述了1947年之后村落与政治运动的情况及家族、亲属关系在其中的命运,最后分三个阶段总结了家族、村落、政治运动三者间的关系。
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来源于能让物质性与精神性相互滋养、相互促生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保护传统村落,要将村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保护,需要因地制宜。各级政府需要就当地特殊情况与特殊困难做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将当地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有机地嵌入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经济模式之中。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需要坚持保护优先与适度开发结合的原则。
本文介绍沙壕村情况,包括村庄历史及地理、人口及基础设施,重点分析村庄经济,包括收入构成和收入来源,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村庄经历的变迁。
贫困的发生与村民所在村落提供的公共服务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村民能够在村落获得较好的公共服务,必然有助于提高其收入,降低其贫困发生的概率。而村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村落政治结构相关。本文讨论村落政治结构对村落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贫困发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村落政治结构以减轻贫困。
余干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信江下游,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县,以境处余水之干而得名。塔湾最初为信江故道西岸河湾,常有船舶搭靠在湾内避风,古人称之为“搭湾”,后因余干方言中“搭”与“塔”发音相似,当地人误之为“塔湾”。在相关文献记载中,“搭湾”与“塔湾”两种书写方式交叉换用的现象时常发生,到中华民国时期,一律采用“塔湾”二字,并一直沿用...
这是一本关于农村教育的田野调查文集。调查开展于2001年至2003年期间,田野点分别为川、滇、黔的四个包括汉族和多种少数民族的村落。文集从村落的视角对农村教育的宗旨、导向和课程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批评。五位作者以不同的写作风格,相异的分析框架,描述和探讨了城市与农村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使长期以来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文化的高度分离,以及难...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