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描述了笔者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的感想。何为观察,何为评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即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到的内容。注意这个过程不做评判,不下结论。这看似简单,但在生活中,我们似乎更习惯根据自己的立场去做评判、去下结论,而非清晰地描述观察到的内容。
学术界对婚姻暴力的定量研究始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家庭研究室的默里·斯特劳斯(Murray Straus)和其同事于1975年进行的全国家庭暴力调查,随后发生在夫妻间的婚姻暴力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西方学术界内来自社会学、心理学、女权主义、生态学、社会生物学、医学、流行病学以及犯罪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婚姻暴力的测量与状况、婚姻暴力何以产生以及婚姻...
本文通过讨论全球化、跨国主义辩论和女性主义行动的影响,试图理解针对妇女的暴力在地方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发展状况,特别对中国和英国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球化可能会给妇女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变化,一方面,在父权主义重建和之前男性占主导模式的背景下,它可能会导致针对妇女暴力的增加或发展;另一方面,它可能也会为行动主义和变革带来推动力量和发展空间。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把“妇女与暴力”列为第四个重点关注领域。国际社会及联合国各机构对性别暴力的关注范围不断扩大且关注程度持续加深。20年来,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在防治性别暴力领域既取得了一定成就,也面临诸多挑战。
通过对已有解释婚姻暴力发生的理论与经验研究的梳理与回顾,我们发现任何单一的理论观点,都不能全面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婚姻暴力。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学者提出借鉴多种理论观点和视角,采用多层次系统分析的方法解释婚姻暴力现象。本章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西方已有经典婚姻暴力理论的深入总结与解读,提出一般情境下解释婚姻暴力发生的概念框架;然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在...
本书在相关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整合并建构了适用于中国社会转型期城乡人口流动和婚姻挤压特殊情景下的农村婚姻暴力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丰富了农村婚姻暴力及其影响的宏观和微观层次的测量指标。在此框架的指导下,定量探索了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发生婚姻暴力的特征,揭示了男孩偏好文化、婚姻挤压结构性特征、人口迁移流动特征,以及个人和家庭特征对中国农村婚姻暴力的影响。
第1960号决议于2010年12月16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6453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决议对以往涉及冲突中性暴力的重要国际条约、法律法规、会议文件等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聚焦及呼吁终止武装冲突中的性暴力,尤其是针对妇女及儿童的性暴力问题;指出了性暴力犯罪者未受惩罚的具体情况并倡议采取包括制裁和报告等在内的相应措施。本文将结合1960号决议,重点阐述联合国在解决冲...
文章根据《行动纲领》之“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的战略目标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主要目标及相关评估指标, 结合中国反对基于性别的暴力状况,首先介绍了国际社会关于基于性别的暴力界定与战略。接着,文章回顾了10 年来中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方面取得的成就, 包括实务工作和研究探索的成就。其次,文章探讨了反对妇女暴力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最后文章提...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