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前面几章关于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的定量研究,主要以社会学个体主义方法论为指导,通过描述分析掌握代际视角下社会成员的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状况,并通过解释分析深入探究父代因素对子代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的影响逻辑。毫无疑问,个体主义方法论是社会学定量研究得以操作化的根本途径,对于剖析变量间的微观、数量和方向等关系具有显著优势。但是,也应该注意的是,个体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
实现教育公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未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使用2002~2012年中国各级受教育人口的分布数据,测算了全体人口及分性别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并进行了地区间分层聚类分析和教育基尼系数的分解。研究发现,2002~2012年中国的教育成就和教育公平程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中国北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南...
本书在第四章中介绍了以人口数量为纲量的家庭负担系数的设计思路、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何计算一个家庭的家庭负担系数以及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家庭负担系数。但上述的研究都是在假定条件下完成的,并没有使用真实的社会调查数据或者是人口普查数据。因而本章的任务就是使用现有的社会调查数据,在以人口数量为纲量的家庭负担系数设计基础上,按照研究设计的步骤,逐步计算出现实社会中的家庭...
教育获得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影响个体社会成员最终社会地位获得的核心变量,教育获得的公平状况事关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的起点公平,因而是全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教育获得又是进一步考察教育流动的重要基础,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二者都是考察一个社会教育机会分布公平状况的重要视角,都是研究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重要切入口...
以人口数量为纲量的家庭负担系数设计是按照年龄把家庭成员分为劳动力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力年龄人口,把非劳动力年龄人口视为形成家庭负担的标准测量单位,而把家庭中所有的家庭成员视为家庭负担的承担者,然后计算不同类型的家庭负担系数,并通过加权的方法,计算出一个地区的家庭负担整体状况。以人口数量为纲量的家庭负担系数计算方法,既能够分析微观的个体家庭,又能够兼顾一个地区整体...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