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通过对一个来自河南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讲述了他在北京做保安的故事。
散杂居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某些乡镇较为聚居,且人口在所在乡达到一定比例,这些地方一般设置了民族乡;另一种是完全散居,仅仅在某一行政村或自然村具有一定的人口优势,但就全乡来说,人口依然处于绝对少数,难以建立民族乡。本文根据以上两种分布格局,以越西县保安藏族乡和甘洛县则拉乡磨房村为例,探讨藏族散居区的精准扶贫。
本书对“失组织”城市贫民生存行动的分析将从保安街的历史沉浮开始。这样一条狭窄的街道有着不平凡的过去,更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转型的缩影。中国社会的变迁、经济的转向都在这条街道及其居民身上留下了历史的印记。通过考察保安街半个多世纪的变迁,我们可以窥探中国社会6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灾难远未结束,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2011年3月12日宣布,受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泄露,地震和海啸后的“福岛核危机”拉开大幕。日本政府在应对核危机的同时,也展开了一场核危机公共外交。
本书从保安街的历史变迁入手,探讨了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失去组织依靠的城市贫困者在现有制度环境中,对制度的性质以及制度实施的原则有着怎样的理解和定位,又是如何在这种解释框架下开展行动的。笔者从底层视角出发,把制度划分为普适性与专适性两种类型,分别适用特殊性原则和普遍性原则,城市贫民的行动反应在制度的实施悖逆相应原则的情况下展开,既有顺应、互助,也有侵蚀、内耗。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