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救助

帮低保家庭走出困境要抓住痛点

来源:陕西民政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9-03   低保家庭是生产机能丧失或不健全的家庭,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帮扶才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低保家庭如何实现自身和家庭更高层次的需要,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低保家庭面对的难题
  第一,深度贫困家庭,即生产机能完全丧失,无法依靠产业扶持或就业帮扶脱贫的家庭。这类家庭的结构往往比较简单,成员构成较为单一,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某一家庭成员。当该家庭成员病故,或因其他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再承担生产劳动责任时,此类家庭就会完全丧失生活来源,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
  【个案】
  湖南省邵阳县长乐乡排头村的田某云一家三口,包括本人及儿子田某国、女儿田某丽。田某云患视力残疾多年,原来还有一定的可见度,家庭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他的务工收入。但是近些年,他视力越来越差,即使佩戴1000度的眼镜都无法看清身前的事物,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再加上妻子离家多年,至今音讯全无,且子女均未成年,作为全家支柱的他失去劳动能力后,整个家庭顿时失去了收入来源,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如何应对生存难题。
  第二,生产机能基本丧失,家庭主要劳动力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短期内无法通过自身劳动或生产经营实现脱贫的家庭。这类家庭基本已经失去了生产机能,其家庭主要劳动力,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已极其微弱,且往往伴随家庭成员的重病或重残,医疗或其他非正常支出较大,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救助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获得低保救助后,虽然已经解决了生存难题,满足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所需,但是面对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个案】
  邵阳县五峰铺镇界牌村的王某祥一家四口,包括本人和妻子钟某彩,及两个未成年子女。王某祥原本在外地务工,妻子体弱多病,在家照顾一对子女上学。王某祥外出务工收入较高,加上妻子平时种些蔬菜,除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支出外,每年还有一定的结余,一家人生活还算幸福美满。但天有不测风云,王某祥于2016年检查出患有白血病,巨额的医疗费用将原本还算殷实的家庭瞬间击垮,虽经反复治疗,但王某祥的身体已大不如前,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鉴于以上情况,王某祥在村委会的协助下,申请办理了低保,每月可以领到560元,加上妻子务农的收入,能够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面对生活变故,王某祥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积极寻求解决生活难题的办法。有人建议他制作一种小工艺品到市场出售,但学习技术和原材料采购大约需要4000元,这笔钱对这个家庭无疑是一笔大开支,而且产品制作出来后如何卖出去,这些都让王某祥很为难。
  第三,生产机能部分丧失,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理论上具备脱贫致富的能力,但仍存在很大困难的家庭。这类家庭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因需要抚育未成年子女或因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过高,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需要低保来弥补日常生活的缺口。享受低保救助后,家庭渐趋稳定,但面对新的机遇时,需要打破原有的生产生活模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个案】
  邵阳县长乐乡排头村的丁某英现年32岁,两个儿子分别为12岁和9岁,正在接受义务教育,丈夫驾驶摩托车不慎坠亡。丁某英身体状况良好,具有劳动能力,但因两个儿子需要照料,只得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留在家里务农,家庭人均收入低于邵阳县最低生活保障线,于2017年7月获得低保救助,每月金额390元,基本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大儿子成绩较好,小学毕业后获得到县城中学就读的机会,丁某英很想抓住这次机会改变家庭的未来,但如果全家搬至县城,不仅原来的务农收入没有了,还要增加诸如租房之类的其他开支,这对原本就拮据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四,基本具有生产机能,但因各种原因,生产机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目前仍挣扎在贫困线附近的“低保边缘户”,即生活水平接近最低生活保障线,但尚未达到申请低保的条件。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能力,理论上可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但因懒惰、自暴自弃、丧失生活信心等原因,导致家庭实际生活非常贫困。
  【个案】
  邵阳县塘渡口镇海棠村的唐某健现年46岁,身体健康,妻子康某因病落下轻度残疾,部分丧失劳动力,育有一子一女均未成年。唐某健有粉刷墙壁的手艺,原来一直在邵阳市务工,月收入三四千元,家庭生活殷实。但其子唐某略、女儿唐某丹先后患上软骨病,终日卧病在床,已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理论上,唐某健若勤劳肯干,加上妻子务农的收入,家庭年收入可以达到5万余元。但自从子女患病以来,唐某健一蹶不振,每个月外出务工不超过5天,其余时间在村里无所事事,家庭生活来源只能依靠妻子务农收入或亲戚邻里接济,实际家庭收入已接近最低生活保障线。如何让唐某健重拾生活信心,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任,成为解决其家庭问题的关键。
  如何帮低保家庭解决难题
  低保家庭所面对的生活难题,不仅是其本身的问题,还应把他们放到其所处环境中,帮助他们链接资源、激发潜能、重拾信心,进而积极寻找改善生活的途径,早日摆脱贫困。
  一是政策照顾深度贫困家庭。深度贫困家庭已经完全丧失了生活机能,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必须来源于政府和社会,提高政策救助比例,加大社会帮扶力度,是改变他们生存环境的唯一途径。经过全面核查,邵阳县已将此类对象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他们的基本生活已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寻找环境中的优势视角。“优势视角”理论指出,任何人都有潜在的优势,要找出并发挥环境中所具有的优势功能,链接相关资源,促进生活的改变。了解到五峰铺镇界牌村王某祥的基本情况后,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对他积极寻求改变的态度进行了鼓励,认同和支持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与镇民政办的同志一起研究帮扶措施。最终由镇政府出面,按相关扶贫政策对其进行了技能培训,并联系该镇一家小型加工作坊按市场价格收购王某祥制作的符合要求的手工艺品。
  三是加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帮扶农村特困家庭,从政府层面来说,不仅仅是民政部门一家的事,更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资源共享,共同应对生存和发展的难题。了解到长乐乡排头村丁某英的实际情况后,县民政局与当地人社部门进行了协调,最终在县城内为其找到一份环卫工作,工资水平略高于其务农收入,既解决了该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也给其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是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上文中所提到的塘渡口镇海棠村唐某健,本身虽具有脱贫致富的能力,但自暴自弃的态度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经过与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以及乡村两级的耐心开导和亲戚朋友的反复劝说,唐某健面对生活的态度有了较大改观,他接受了儿女患病的事实,较为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生活的压力所在,激发了其内在的改变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