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实现公平公正

来源: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01

  (一)应对社会发展新需求,重构发展型社会救助目标

  一是要实现社会救助目标定位的转变,在未来社会救助体系重构中逐步将基本目标从反绝对贫困提升到更高的适度反相对贫困层次,让贫困家庭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二是要实现社会救助功能的转变,从基本生活保障转向综合性的民生保障,民生保障不仅是解决吃饱穿暖问题,而且包括让所有人都能获得基本的居住条件、基本健康服务和基本教育条件等,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三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目标,这不仅包括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的相对一致,而且要让社会救助覆盖所有的进城务工人员;四是要建设从消极救助发展到积极救助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好地激发救助对象的潜能,帮助其尽快提升就业的能力和就业的动机。

  (二)强化制度化建设,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目前上海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现状来看,制度化建设滞后是社会救助体系当前面临的基本问题。面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新挑战,必须加快制度化建设步伐,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首先,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对象确定、救助标准、给付水平和救助方式等,都需要通过强化制度化建设得以解决。其次,从具体救助项目来看,应当从贫困群体遭遇的实际困难和急需解决的具体困难出发,通过制度化建设来完善各项救助制度。再次,随着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各类不同社会救助项目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开始显现。最后,社会救助管理体制要充分体现效率性要求,效率的提高能够使有限的公共财政投入产生更大的效果。

  (三)促进社会融合,建设包容性社会救助体系

  目前,上海市社会救助体系已覆盖了贫困失业者、老年贫困人员、残疾贫困人员、边缘贫困人群、灾民、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但是非本地户籍的城市新移民却一直未被纳入救助的范围,尤其缺乏针对农村务工者的社会救助制度安排。从包容性社会救助体系的要求来看,无论是出于权力保障、机会平等、公平参与、防止社会排斥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角度,还是出于新移民群体为上海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角度考虑,都应当将这部分群体纳入到上海社会救助体系的覆盖范围之中,让城市新移民(包括农村务工者)也能分享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建设包容性的社会救助体系,是防止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的必然选择,也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文明程度的象征。

——摘自《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