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香港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系统

来源: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9-01

一 救助目标:协助受助人“从受助到自强”

  香港的社会救助重视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配合其他有关社会服务,协助受助人“从受助到自强”。通过“积极就业援助计划”,社会福利署与劳工处、雇员再培训局开展合作,互相配合,帮助受助人制订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计划,并提供广泛的就业辅导、职位空缺信息和职业培训。社区工作旨在帮助受助人融入社区生活,扩大社交圈子,加强自信,并重新培养工作习惯,为日后重新就业做好准备。豁免计算入息旨在鼓励受助人积极工作,避免养成依赖社会救助的习惯。

二 救助对象:实施目标定位和分类救助

  香港的社会救助目标定位和分类救助特色非常明显。它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结合受助人的特点和需要提供“福利友好型”服务,在救助内容、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等方面既体现统一特点又保持合理差异,避免“一刀切”的做法。综援、公共福利金、三个意外赔偿计划以及有关社会服务等不同救助计划分别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要提供针对性救助,具有各自特定的救助目标、救助资格和救助形式。

三 救助主体:发挥个人自助、社会互助和政府救助的协同作用

  香港的社会救助历来强调区分“值得帮助的贫困者”和“不值得帮助的贫困者”,认为那些前者最需救助。对于那些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的老人病残者,发挥社会互助和政府救助的作用,保障其基本生活所需。但是,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有可能恢复“自助”的人(如失业、低收入者等),则不仅限于提供一点救济金,而是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尽可能协助他们恢复“自助”。政府一再强调,社会救助不是要削弱受助人的独立精神,而是要通过社会互助和政府救助,协助他们开发潜能,最终实现个人自助。

四 救助标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提高

  香港救助水平走的是一条低税制、低福利、高发展的路线,政府希望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之间保持平衡。为防止过高的福利水平影响经济发展和香港竞争力,香港政府一直严格控制公共开支水平,使其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在社会救助方面,政府每年根据经济形势和通货指数、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相应地调整救助金额,希望救助标准恰到好处,既能保证受助人维持可接受的生活水平,又不至于降低其工作动机、助长福利依赖。

五 救助内容:构建多元化的支持结构

  香港的社会救助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的支持结构,不仅保障受助人的基本生活,而且通过配套服务改善受助人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除了综援和公共福利金计划外,政府还提供了廉价的公屋、象征式收费的公共医疗和各种各样的教育补贴。总之,政府构建多元化的支持结构,满足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在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为广大贫困群体提供了一张“多重安全网”。

——摘自《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