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提升慈善救助精准性的六个原则

来源:陕西民政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28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慈善作为政府救助的有力补充,不仅能够提升救助的精准性,对于提高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慈善引人向善的社会作用意义重大。笔者认为,提升慈善救助精准性要在慈善救助过程中注意“小、实、细、广、联、畅”六个原则。

  一是切口要小。慈善项目的切口要小,这样既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有效补充政府救助不足,还可以减少项目宣传过程中的传递偏差。比如江苏省宿迁市的慈善血透项目,只针对尿毒症一个病种,对常年门诊血透的患者按血透次数给予救助。由于项目设计的切口小、目标明确,项目资金、宣传、拓展等环节都便捷可控。该项目实施一年来,救助超1万人次,年项目救助经费超40万元,在社保和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实现了低保血透患者透析零花费,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二是救助要实。慈善项目的救助对象、范围要符合当地实际,救助方式要实用。宿迁市的慈善助医项目就注重这一原则。首先,从该市慈善救助需求分类来看,因疾病原因求助的人群占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慈善项目阶段,助医类慈善项目所占的比重就相应增大。其次,先心病、尿毒症和白内障三类疾病患者数量又在求助者中较为突出,因此重点优先推出“慈善先心”“慈善血透”“慈善光明行”三个项目。最后,三类疾病的治疗方式、花费构成各不相同,就相应推出来先心病、白内障按手术总费用限额救助和尿毒症按血透次数定额救助两种不同的救助方式。由于三个项目在设计阶段就注重让项目的救助对象、范围符合地方实际,注重让救助方式方便实用,项目实施以后,成效显著。

  三是流程要细。慈善救助流程设计越细,操作过程中的自由裁量度就越少,便于让同类救助对象享受同标准的救助,有利于提升救助的精准性。过去,救助对象通常简单分为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两类,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低保边缘户条件不够细致而影响慈善救助对象甄别的准确性。后期,通过细分救助对象,将救助对象分为低保户、患重病或遭遇突发变故的残疾人、单亲家庭、老年人等具体类型,方便群众对号入座、寻求救助,也为项目后期审核提供有力依据。

  四是发动要广。提升慈善项目参与度和透明度的关键在于广泛发动。首先,要通过广泛宣传,让更多的干部群众知晓慈善项目,不仅做到求助有门,还要让群众准确知道门在哪、怎么进。其次,要通过广泛发动,让更多的媒体、社会组织、群众共同监督项目实施,让项目的每个环节都置身于社会监督之下。最后,还要广泛发动爱心人士,让更多的人以捐赠者、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慈善项目,各方力量的汇集使慈善救助更透明、更务实、更高效、更精准。

  五是数据要联。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提升慈善救助精准性提供了有力支撑。扶贫、卫生、人社、民政、商保公司、慈善组织等自有系统,要在充分保障公民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强数据的互通联合。通过大数据技术主动发现潜在救助对象,为慈善项目制定、绩效评估、程序优化等提供技术支持。如宿迁市的低收入农户大病补充保险项目,就是在综合扶贫、卫生、人社、民政、商保、慈善等各方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自动搜集医保支付平台数据,经对比扶贫建档数据后,筛查出符合救助条件的大病患者,并在核减医保补偿、医疗救助后,由商保公司、慈善救助进行再一轮救助的助医项目,真正做到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扶贫施救。

  六是沟通要畅。畅通项目的双向沟通渠道,既要让项目制定的思路、想法不失真地传达到基层,也要让基层对于项目的看法能真实地反馈给项目制定者。通过网站、电话、手机客户端、APP等手段,方便双向互通,既保证了项目的落实、执行准确不变样,又为慈善项目的制定、执行、微调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

  慈善项目的精准程度关系到项目运行的实际效果,关系到项目缓解群众实际困难的程度,关系到慈善资源的利用效率,关系到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反馈。只有提升慈善救助的精准性,才能不断将慈善事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