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三大攻坚 三大改善 嘉陵区精准扶贫迈向纵深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18  编辑:董纯静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是嘉陵区今年以来推动精准扶贫的又一举措。今年7月,全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村的154名 “第一书记”全到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帮助制定扶贫攻坚计划,开展为民办事服务。截至目前,这批“第一书记”共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2000余个,帮助新建、改建、维修村级活动室33个,筹集4300余万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自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委、区政府以“三大攻坚、三大改善”为总纲领,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仅2015年上半年,即解决3503名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目标任务的23.39%,脱贫率居南充第一。

兴水通路让基础设施先行“脱贫”

11月1日中午,一立镇下太霄村村民蒲正均开始准备午饭,拧开水龙头,清水顺流而下。“雨水顺着沟渠流,最终汇入山平塘,经过处理后饮用,再也不用担心被污染了。”蒲正均说。

下太霄村原有一口山平塘,最近一次维修还是上世纪70年代。近年来,由于坝体溃决、坝底渗漏,失去蓄水功能,村民吃水成了大问题。今年年初,该镇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对其进行维修,整治后的山平塘蓄水能力达1600立方米、灌溉面积可达100亩。“去年,全镇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集资投劳,投入资金80多万元,新建、维修7公里水渠,整治3口山平塘,修建8口蓄水池。”一立镇镇长苏进表示,该镇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村民建设热情,推动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嘉陵区计划投资1.1亿余元,解决全区41个乡镇、387个行政村和15所学校共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截至目前,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34处,解决了10万余名群众和1万余名学生的饮水问题。到今年底,该区还将建供水工程232处,解决8万余人的饮水问题。“全区农村安全用水计划项目将于本月全面完成。”嘉陵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做活“水文章”,不但有效解决饮水问题,还为群众增收奠定基础。在大通镇金之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业主张均民把水泵放在堰塘里,接上水管就可以浇灌果园,随着水利基础设施的建成投用,该区已建成优质果蔬基地1万余亩。近年来,该区全面推进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以及农村安全饮水、中小河流河道治理、病险水库整治等水利项目建设,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8万余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25万余公斤。

而修筑“致富路”,更成为嘉陵基础扶贫的主攻方向。11月2日,在龙岭镇苏丹沟村,新生种养合作社业主陈绍平正将刚采摘的冬瓜装车外运。今年陈绍平种了100多亩地的冬瓜,目前已销售30多吨,收入2万多元。陈绍平说,原来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连通村外,农忙时节,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运不进来;丰收季节,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运不出去,只能靠肩挑背驮。“如今有了水泥路,致富看到了希望。”今年,该镇启动21.5公里出境联网公路建设,年底将全部建成。届时,全镇村道水泥路将达到110多公里,实现16个行政村(居委会)、80%的村民小组通水泥路。

作为典型的丘区县,嘉陵区农村面积广,村道公路发展滞后。2010年以前,该区只有20公里通村水泥路。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农村道路建设,推行村道水泥路

建设“群众主导”机制,坚决不修群众不愿意修的路,坚决不修群众不参与修的路。“十二五”期间建成通村水泥路2200公里、出境联网公路300公里,改造县乡公路200多公里,初步形成以国道、高速公路为主干,乡村干道、乡村环线为经络的交通网络。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嘉陵区将建成通村水泥路2200公里,需要建设资金11亿余元。钱从哪里来?通过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机制,嘉陵以项目资金为引导,对建设项目实行竞争立项,指导各项目建设村按照“民愿、民建、民管、民监”的原则,成立群众资金筹集理财小组、施工安全质量监督小组等组织,发动群众集资投劳,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项目资金为引导,群众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作补充和财政资金为奖励”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实施“6+2+X”工程产业扶贫持续惠民

10月30日,嘉陵区大观乡弋家堰村村民王国萍步行5分钟,便赶到村里的耘际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始上班。“就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收入2000多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王国萍说。据了解,耘际果蔬专业合作社每年用工量上万人次,多为老人、妇女以及贫困户,农忙时每天有100多人上班劳作。

在嘉陵区,像这样的专业合作社还有很多。为推动产业扶贫,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近年来嘉陵区积极推动“6+2+X”工程 ,即建设六大产业基地,今年内累积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00个以上,扶持若干贫困户发展产业。“其中,打造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该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嘉陵区农牧局负责人张应海介绍,目前已建立专业合作社17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家庭农场5个。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但要建起来,更需要持续培育,为此嘉陵拿出一系列举措。“今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7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90名,社会服务型40名,专业技能型40名,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军人物。”张应海介绍,新型职业农民不限身份,从事农业生产,以带动农民增收为主,利用耕地30亩以上。同时,积极推行回引业主、规范专合组织、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电商、加强技术培训五种模式,建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村土地利用率,扩大贫困人口就业率,增加劳动投入产出率,实现“发展一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致富一群贫困人口,培训200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致富上万个贫困家庭”的目标。

近日,嘉陵区世阳镇鲜家寺村贫困户陈道云正忙着修建圈舍,准备养殖山羊。之前,他还利用村里提供的产业发展周转金养起了鸡和牛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今年嘉陵区拿出1100万元产业发展周转金,划分到39个有贫困村的乡镇,规划扶持5867个贫困家庭发展庭院经济,其中养殖业发展小家禽26.76万羽、家畜1.46万头,种植业发展经果林4926亩、经济作物741亩。如何确保产业发展周转金用到实处?该区出台两大举措,一是以乡镇为主体集中采购贫困户发展产业所需的种苗等物资;二是贫困户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方案采购相应物资后领取定额补助。

下一步,嘉陵规划将全区143个贫困村纳入现代农业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目前,该区已拥有大通、龙蟠、集凤万亩优质粮油基地,正在着力建设万亩柑橘基地、生猪及山羊基地、蔬菜基地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配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至今年底,全区143个贫困村将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万亩,成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力。

旧貌换新颜美丽新村如画般生长

搬进新家半个多月,嘉陵区龙岭镇高河坎村62岁村民伍进成每天都笑容满面:“瓦房里住了大半辈子,想不到还能搬进新家养老过日子!”去年3月,伍进成被确定为危房改造对象,靠着村里给的补助资金,他家建起了三层高的新房。10月17日住进了新房,圆了他的安居梦。

在高河坎村,还有8户村民享受到了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以危房改造为契机,嘉陵区积极完善贫困村配套功能,改善村民人居环境。通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地灾避险搬迁、民政救助等资金,2014年全区共完成5683户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户用上了新修的沼气池、院坝和小庭院。今年,该区还将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按照坚持场镇适度、有序发展的思路,嘉陵打造了吉安、安平、七宝寺、三会等一批省市级试点镇,并正在推进金宝、西兴、金凤、龙泉、龙岭、曲水等一批条件较好、潜力较大的场镇建设。

漫步在龙蟠镇正印寺村,宽阔的村道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田园美景尽显眼前,机耕道、水泥灌渠直通田间,连片生长的蔬菜丰收在望。“这几年,村里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村民任学东感叹。近年来,嘉陵区把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相结合,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该区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力度,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该区每年预算专项扶贫资金4000万元以上,用于补贴贫困村兴水通路、产业培育等。

11月2日晚上,大通镇大沟头村的文化体育广场热闹非凡,村民们跳广场舞、打乒乓球、打篮球。“自从有了广场,大家打牌的少了。”每当夜幕降临,广场上总会聚集很多村民,小孩子在广场上嬉戏打闹,大人则跳起了广场舞。通过扶贫攻坚工作,嘉陵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今年,该区已投入资金100万元,在三会镇青家嘴村和红石坎村、七宝寺镇百富井村、华兴乡红岩子村等地建成农民健身项目50个。预计全年将投入资金820万元,对全区30多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45个社区书屋进行升级改造。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除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嘉陵拿出一系列举措,为贫困村的群众端出公共服务“大餐”: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整合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分级诊疗制度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服务;农村电力、广播和互联网保障进一步加强,实现通电率100%、村村响100%、通网率89%;打造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培训等平台,提供科学养殖、科学种田、科学园艺、暖棚种植等实用技术,进行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4000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


内容时间:2015-11-1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