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五年发展取得八大成效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10  编辑:刘梦迪

“十二五”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甘南州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全县经济稳步增长,农牧民收入持续提高,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突出表现在八个方面: 

一、努力拼搏谋跨越,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加快发展步伐,至2015年底,全县生产总值9.1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5倍,年均递增10.6%;大口径财政收入7865万元,是“十一五”末的1.33倍,年均递增5.89%;财政支出120283万元,是“十一五”末的3.4倍,年均递增27.76%;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6倍,年均递增21.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32元,是“十一五”末的2.13倍,年均递增16.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42元,是“十一五”末的1.99倍,年均递增14.81%,主要经济指标均稳步增长。

二、聚力扶贫促攻坚,农村贫困面不断缩小。紧抓国家实施六盘山片区扶贫规划和精准扶贫的政策机遇,深入推进双联、“1236”和“1+17+2”精准扶贫行动,积极整合项目资源,全面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五年来,累计实施整乡推进项目3个,整村推进项目31个,改造危旧房5280户,实施异地搬迁791户,各行政村实现了沥青(水泥)路,动力电、自来水全覆盖。帮助贫困户建农(牧)家乐187家,全县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扶贫产业培育不断加快,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全县贫困面从2011年底的43.2%下降到4%,下降了39.2个百分点,实现了整县脱贫这一历史性跨越。

三、抢抓机遇抓项目,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理念,抢抓各项政策机遇,大力争取实施项目,五年来共争取藏区专项139项,下达藏区专项资金6.54亿元,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87个(不含续建项目)。随着郎木寺城镇建设、勒尔多南路和城区南北滨河路及防洪工程、城区亮化工程、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尕玛公路、则加公路等一大批城乡基础项目的实施,城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项目建设的投资拉动效应得到全面凸显。

四、紧盯绿色优势产业,转型发展不断加快。紧盯促农增收核心,制定实施了“三大首位产业”规划,加大政策项目、金融贷款、信息服务等各的扶持力度,在培育绿色优势产业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五年来,着力调整畜群结构,发展壮大四大产业带。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35个,其中州级示范合作社16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特色养殖示范点7个,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效带动牦牛藏羊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养殖,农牧业增加值大幅提高。积极扶持两大(大河、泰霖)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旅游文化宣传推介工作。则岔石林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郎木寺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风貌改造,尕海湖景区高端谋划的前期基本完成。成功举办5届锅庄舞大赛,被中国舞协授予“中国锅庄之乡”、“锅庄舞传习与创研基地”称号,为我县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提供了重要平台,旅游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旅游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人数由2010年的14.5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7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010年的0.7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31亿元;旅游从业人员由2010年的256人增加到2015年的1140人。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五年来共消除校园危房面积3.3万平方米,各学校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3.7万平方米,教育“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15年全免费教育、学生营养早餐全覆盖、班主任津贴、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教育惠民政策在全州率先得到落实,“双语”幼儿园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教育硬件条件和教育保障水平处在全州前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紧缺专业教师引进和教师培训力度,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5年末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9.53%。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乡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按标准配备义务人员和医疗设备。完成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6‰以内。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完成了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楼、多功能体育场、3D影院、“两馆”等文化建设项目,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六、关注民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着眼于改善民生,投入力度空前加大,先后实施牧民定居、棚户区改造、城区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农牧村危旧房改造等为重点的民生基础项目,农牧民吃水、行路、住房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五年来共建保障性住房6138套,安置大中专毕业生1096人,实现城镇就业1540人。2015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27743人,参合率达9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城乡低保、五保标准年均递增10%,农村老人互助幸福院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大病医疗保险全面实施。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力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编制完成《“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五年来陆续实施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草、公益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原保护建设、水土流失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防灾减灾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以及矿山植被恢复、水源地保护、小河流治理、环境污染防治等一批环保项目,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植被覆盖率逐年提升。严格整治砂石料场乱采滥挖行为,加强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环境违法行为明显减少。2015年投资4195万元,建成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生态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八、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有序高效处置边界纠纷、地震灾害、化学品泄漏等各类事件,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22起,受理办结来信来访69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0项,完成“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设立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土地市场整治、偷牛盗马及赌博专项整治,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寺院僧人的“低保、五保、医保”全覆盖。深入推进干部培训工程,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进一步改善。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各项纪律规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主体责任落实,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氛围。重视和加强人大、政协工作,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管武装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绩。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内容时间:2016-11-0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