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甘肃平凉崆峒区“三大贫困片带”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21  编辑:王怡

       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平凉市崆峒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任务和最大的民生,以南部阴湿林缘区、北部干旱山塬区和泾河川区“三大贫困片带”为主战场,全区上下拿出“匠人”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全力以赴补短板,千方百计提弱项,倾心尽力惠民生,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南部阴湿林缘区绿水青山展笑颜

  路,记录着大山的变迁,也承载着山里人的梦想。可是,交通不便,如同萦绕在山里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出行尚且困难,何谈脱贫致富。

  “以前路况差,村头巷尾只能走架子车,三轮车勉强可以通行。秋季赶上连阴雨,到处都是烂泥水坑,十天半月下不了地,遇上急事只能穿雨靴拄鞭杆出门。”平凉市崆峒区麻武乡端立村端立洼社村民杨吉荣告诉记者。如今,他依然记得20年前发生的一件事:端立村沈家沟社李忠奎女儿出嫁,婆家就在同村端立洼社,两个村庄仅隔着一条沟,按照事先双方商定,送亲要绕道走大路,不巧结婚当天大雨从早晨下到了中午,娘家人只能冒雨步行,原本个把钟头的路程走了两个小时,因为一场雨,原本和气的两家人因此心生芥蒂,原本喜庆热闹的场面搞得相当尴尬。

  条件要改善,钱从哪里来?经过多半年的调查,乡村两级为颉岭群众量身定做了脱贫发展规划:利用实施移民搬迁后群众的弃耕地,栽植山毛桃4000多亩,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当地产业大户带头办加工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入股方式,让群众的钱袋子迅速鼓起来。

  平凉市南部阴湿林缘区包括崆峒、麻武、峡门、大寨、上杨5个乡镇,下辖77个行政村7.2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万人,贫困发生率25.7%,高于全区平均值10.8个百分点。

  为彻底改变该区域贫困落后现状,区乡两级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修路为先、易地搬迁、旅游扶贫”的思路,累计建成通村硬化路546公里,乡级客运站14个,贯通了麻武乡、峡门乡、大寨乡28个贫困村;新建集中安置点58处、搬迁群众2740户,建成了麻武乡月明村、峡门乡四道沟村、颉岭村,大寨乡潘岭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

  在实现1.1万名贫困群众“住安全房、走硬化路、喝自来水、用稳定电”美好夙愿的同时,崆峒区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先后建成半坡农家乐集中区、海寨沟景区滑雪场、麻武大美生态园等乡村生态旅游新景点,建成标准化农家乐67户,吸纳当地群众就业4340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237人。目前,南部林缘区建档立卡的1.8万贫困人口已经脱贫1.6万人。

  北部干旱山塬产业路上好风光

  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是西阳、大秦、寨河等8个北部干旱山塬区乡镇最真实的写照,这里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万人,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28.4%,高于全区平均值13.5个百分点。

  日前,记者沿着唐西公路前行,连片的玉米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地处北部干旱山塬区的西阳乡,旱作农业已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望着成片的玉米地,西阳乡西阳村村民杨豹子感慨万千。“种这么多玉米,在前十年想也不敢想。那时候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还没有开始推广,遇到干旱年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北部塬区回族群众历来有养牛的传统。崆峒区因势利导,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扶持贫困群众修牛棚、建青贮池,大力推广肉牛标准化养殖,近六成贫困群众通过养牛摘掉了穷帽子。

  今年36岁的杨哈山1998年从平凉农校毕业后,一门心思当起了“牛倌”。现在,他凭借在校所学的知识以及灵活的头脑,发展家庭规模养殖,13头肉牛个个膘肥体壮。最近,他又借助国家政策,准备扩大养殖规模。据介绍,今年西阳乡种植玉米4万亩以上、肉牛饲养量达到3.3万头,“旱作农业+肉牛养殖”已成为西阳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黄金套餐”。

  近年来,崆峒区先后扶持建起了凯沣贸易、金江副食等龙头企业16家,建成专业合作社513家,参加合作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90%以上。同时,发展果树经济林3200亩、林下种植2万亩,果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的“绿色银行”。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北部干旱山塬区已有2.2万人脱贫,占区域贫困人口的82.9%,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

  泾河川区沃野田畴谱新篇

  “愿望?今年冬闲了,开车带着全家人到南方去转转。”这是罗建国现在的想法,可在20年前,他最大的愿望是老天能多下两场雨,让地里的庄稼收成好些,全家人能吃饱穿暖。从上世纪90年代贩毛皮、跑运输、搞养殖,到如今成为种植温棚蔬菜的“专家”,年收入超过4万元,摘掉多年的穷帽子,盖起新房子,开上小轿车,崆峒区安国镇尚堡村孟家湾社村民罗建国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记者来到崆峒区泾河川区西川蔬菜基地。从油坊村制高点放眼望去,数百座设施蔬菜大棚拼出了一块“绿色版图”。走进安国镇油坊村逸轩种植农民合作社,一簇簇花朵灼灼绽放,一片片蔬菜绿意盎然。看着即将装车的西红柿、辣椒和松花菜,负责人杨广明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村民对种植大棚蔬菜致富已经认可,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离土不离乡,离田不离家。每户只要有一人稳定就业,就能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崆峒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贫困户“抱团闯市场”。已建成了16户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采取合作、入股等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1万余户贫困群众既得到了土地租赁收入,也通过当产业工人获得工资,还学到了先进技术。

  如今,泾河川区正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截至目前,泾河川区4个乡镇建档立卡的0.8万贫困人口已经脱贫0.6万人,占区域贫困人口的79.8%。

内容时间:2017-08-2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