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崆峒区聚焦三大贫困片带脱贫攻坚之北塬篇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01  编辑:刘梦迪

近日,记者走进崆峒北部塬区,新修的通村硬化路像迎风的飘带蜿蜒逶迤,一排排特色民居美观大方,一座座暖棚牛舍干净整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崆峒北部塬区迸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农业告别“靠天收”

“庄稼好不好,全靠老天爷”,这句话反映了干旱地区群众面对严酷自然环境的无奈。而地处干旱塬区的崆峒北塬群众,长久以来也是“靠天吃饭”。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切实发挥‘科技’这个助农增收的杠杆作用,持之以恒彰显现代农业的优势,真正提高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让农民群众辛苦一年都能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收入。”市委常委、崆峒区区委书记陈铎如是说。

2016年本来又是一个干旱欠收的年份,而崆峒区西阳乡姚湾村李金洲种植的玉米却茎粗秆壮,籽粒饱满,单产达到了750公斤。

“全膜玉米就是我们这些干旱山区农民的“致富宝”,我今年种植了100亩全膜玉米,天气干旱时,我一点没有担心,虽然天旱,但我的玉米产量并没有受到影响。”李金洲指着院子里的玉米墙高兴地说。

去年崆峒区西阳乡唐湾村村民马万义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植全膜玉米,收入40多万元,不仅一举摘掉了穷帽子,而且成为十里八村的致富明星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崆峒区积极整合各方资金,加快实施坡改梯工程,不断改善塬区耕作条件,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持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让旱塬披上了绿衣裳,让群众在旱地里找到了自信,增强了致富的决心和勇气,改写了过去“农业靠天收”的历史。 

家家念起“养牛经”

2016年12月28日,天刚蒙蒙亮,崆峒区大秦乡梁西村三社的苏小军便钻进牛棚里,开始清槽、拌料、加水,精心喂养起他的致富牛来。

“前些年因为兄弟出交通事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看到别人养牛,自己没有启动资金。去年精准扶贫,我贷了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扩大了养牛规模,所欠债务也还得差不多了,养牛能致富哩。”望着正在吃草喝水的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苏小军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崆峒区北部塬区的群众历来就有养牛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初,北部塬区的白庙、索罗、大秦、西阳、寨河等乡镇就是平凉牛肉市场的主产地。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限制,群众养牛规模始终得不到发展壮大。

近年来,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崆峒区从破解群众产业发展短板入手,通过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支撑等措施,在每个贫困村都设立了扶贫资金互助协会,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申请贷款,当天申请,当天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同时,畜牧部门指定专人进村入户帮助群众进行饲草青贮、饲养技术指导,让以前想养牛而缺少资金和技术的群众通过养牛脱贫致富。

如果说养牛是崆峒区北部塬区群众发家致富的“根基”,那么企业化、工厂化、合作化养殖则是该区推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和突破。

走进崆峒区大秦乡福源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宽敞明亮的高标准牛舍里,膘肥体壮的肉牛“听”着轻音乐津津有味地吃着草料。

“2014年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们除了为社员提供品种改良和技术培训外,还与外地客商建立合作关系,拓展销售渠道,最大限度保护养殖户利益。目前,合作社肉牛存栏量已达到480头。”合作社理事长秦有才告诉记者。

“我去年出栏的牛没有给上门的牛贩子卖1头,全是通过合作社联系的销路,多亏了有合作社这个好帮手,算起来10头牛多卖了近1万元呢!”提起合作社,大秦乡大秦村群众杨春芳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崆峒区已成立各类产业专业合作社518家,其中,养牛107家,越来越多的群众依靠养牛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41.5万头,出栏24.2万头,肉牛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2%。

贫困户有了“精气神”

2016年年末,记者走进崆峒区草峰镇长沟村,一个宽敞气派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呈现眼前:乒乓球案排列整齐、健身设施丰富多样,村民或在体育器械上锻炼健身,或在文化活动室休闲娱乐。文化广场上,一场群众自发组织的“庆元旦迎新年”广场舞大赛正在举行,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动感的音乐将沉寂的山村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草峰镇长沟村56岁的郑兴兰告诉记者:“2015年底,长沟村整体脱贫,自己在家种玉米,丈夫和小儿子在外打工,我们家也脱贫啦,所以有时间我就来跳跳舞,放松放松心情。”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崆峒区把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凝聚发展合力、激发群众致富信心的重要抓手,先后建成农村文化大院(广场)2个、村文化活动室55个、“乡村舞台”180个,组建各类民间文化社团200多个,发展社员4000多人。同时,通过开展和谐五星、道德模范、崆峒好人推荐评选等活动,着力提振贫困户的精气神,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同步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来源:崆峒区聚焦三大贫困片带脱贫攻坚之北塬篇)

内容时间:2017-01-1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