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灾民自救     检索到  1291  条相关信息

明代灾区社会失范与否,灾民生计状况是其决定性因素。尽管明初以来建立了严格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与控制制度及其体系,但是,在饥饿的灾民面前,基本失去效力。至于明中后期里甲制瓦解,保甲制与乡约局部实行,以及地方精英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控制模式的诸多努力,既是传统社会变迁的系列应对之举,也是社会“灾区化”的必然结果。然而,这些努力未能有如明初里甲制一样一度实现基层社会控制...

作者:赵玉田 出版时间:2016-03-01

水灾后的灾区到处“灾黎遍地,啼饥号寒”,“饿殍载道,积尸盈野”,灾民无衣无食,饿死、冻死、病死的比比皆是,广大灾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生活更加悲惨。所以,频繁的水灾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和生存。

作者:于春英 出版时间:2016-12-01

本章通过展现一段村庄抗灾自救的口述历史,在考察村庄内部权力关系(层级治理的最底层)的同时,探究村庄自主性与外部力量之间关系的对比。

作者:李洁 出版时间:2017-11-01

在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中,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流域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和思想落后,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营养与身体健康、教育、生产生活工具、居住条件等方面。尽管如此,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城镇化现代文明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原生态的傈僳族古村落分析,指出民族古村落受到外来文化侵蚀之前,通过改善教育、拓宽经济收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修路等方面提升本族人...

作者:梁婷 出版时间:2015-05-01

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两次重大自然灾害中,所实施的灾害救助政策是灾害救助水平实现跨越式提高的突出代表。评估这两次地震救助政策的绩效,若依然使用传统的救助总金额或救助总人数等指标,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以人为本”的政策目标出发,来评价救助效果。因此,本文进一步利用基于“生活质量”概念建立的理论框架和评估方法,对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这两次重大灾害的灾害救助政策进行实...

作者:张欢 任婧玲 出版时间:2014-02-01

百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乡村教育救国、“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问题背后一直隐含着一条文化曲折发展的主线,而乡村教育则是这条主线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为脉络,试图回到历史的语境下去拾遗补阙。本文发现,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从邹平实验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总结反思,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中西文化比较,一直贯穿着从文化救国到文化自觉...

作者:谢君君 出版时间:2022-09-01

在清代小农社会里,仅依靠政府救济并不能完全解决灾民问题。所以,清代统治者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提倡民间自救。而受灾最严重的灾民大都处于社会最底层,为了挽救自身,他们常常自发组织起来,互救互助;社会各阶层也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民间义赈,救灾济民。清代东北地区的民间赈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下面逐一阐述。

作者:于春英 出版时间:2016-12-01

灾难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救灾措施得当,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安抚灾民、稳定社会秩序,还能为灾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下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的救灾工作为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石武英 出版时间:2015-12-01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