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工农业关系的恶性循环

  • 作者:林刚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 报告页数:31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28617字 所属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 所属图书:国情、传统与现代化
  • 浏览人数:234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本章所谓的恶性循环是指,新型工业部门与传统产业部门——农业与农村手工业——之间,在原料、市场、生产组织和技术关联等方面,或在某些方面,或在各个方面,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损害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双方共同不利乃至两败俱伤。近代与传统产业有严重制约关系者,主要有机制面粉业、机器火柴工业、机器织布业等。对上述产业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在当时条件下,其产品——工业生产的生活消费品,不是广大农村农民所能消费,或消费市场很小,如机制面粉与火柴,在农村中,它们远远不能与传统同类产品——手工制造的土粉乃至火石火绳相匹敌。正因为没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这些工业都未能得到较好发展,在初期就不得不走上少数企业垄断的发展路向。由于现代工商业的影响愈趋扩充,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经济中不受“现代因素”影响的部分越来越少。棉纺织工业的建立一开始就是为了“堵塞漏卮”,减轻因洋布进口所造成的外贸赤字。其宗旨不在纺纱而在仿制洋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的传统手织土布发生了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机制布匹取代了农村土布的部分市场(主要是城市市民的消费市场),常常造成农民家庭手工业的破败和农民经济的巨大损失,这又从根本上限制了机制布匹的农村市场,使近代中国的机器织布业发展的空间一直十分狭小。这也正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端——第一批中外资“织布局”纷纷改为纱厂的原因。进入20世纪后,这种双方互损的状况愈趋明显。1932~1936年,全国纱厂棉布销售量中,外国纱厂生产的棉布从64.4%上升到69.8%,华厂份额不到三分之一。大机器产品尚如此,手工土布的受压之状可想而知。土布失利的更大原因是日本侵占东三省,长江三角洲区域土布丧失最重要市场。南通专销东北的关庄布1920年产量达157万件,1931年只不足4万件,此后更江河日下。洋布泛滥的冲击造成农村土布生产的种种困难和失利,也对以土布纺织业为基本市场的民族机器纺纱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某些工厂因土布失利而陷入困境;某些工厂改变了以土布业为市场基础的经营方针;更多的厂家则是在继续产纱的同时,加添和扩大了自行织布的份额。这一切都对大机器工业与乡村工业、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协调稳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致使工厂产纱、农户织布的分工协调关系变为在有限市场中(因洋货已占领很大部分市场)的相互排挤、无情竞争。在洋布和厂布的夹击下,农村土布生产受到重创。土布业失利促使棉纺织工业从困难发展到危机。20世纪30年代,中国棉纺织工业陷入了一场历时近5年的危机之中,危机的主要特征是机纱的滞销和严重过剩,而这正是由农村手织业的失利所导致:“长江向为销纱最多之区,年来京沪路沿线各县之织业日趋衰落,织机大半停工,致使京沪一带购纱甚微。”。在这场重大危机中,一些最著名的纺织企业如上海申新、南通大生都损失惨重。土布业失利,无疑使南通、海门、启东、崇明一带以织土布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生计受到严重影响:“以吾南通有二十万人民的生活,完全靠这花、纱、布三个字上去寻讨”,土布失利“其予平民生计及本公司营业所受影响殊非浅鲜”以下通过近代面粉工业与火柴工业的发展历程来观察问题。

作者简介

林刚:林刚 1948年1月出生,祖籍福建福州。南京师范学院附中1967届毕业,旋下乡插队。1983年新疆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先后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史研究。退休前,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历史和现时中的农村、农民家庭与城市、工商业关系等。主要成果:《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李集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60年变迁》、《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合著)、《动雷村:对湘西山区环境生态与社会生态问题的一个调查》(合著)、《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合编)、《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合编)等著作,《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问题》《试论大生纱厂的市场基础》等专题论文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