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媒介动员、钉子户与抗争政治——宜黄事件再分析

  • 作者:吕德文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 报告页数:36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36766字 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华中村治研究(2017年第1期)
  • 浏览人数:282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宜黄事件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它颠覆了当代中国抗争政治的刻板印象,创造了一个新的抗争政治类型。宜黄事件本来是一个普通的钉子户抗争事件,在进入媒体视野之前,它只是底层政治的一部分,当事人采用基本上属于“弱者的武器”的方式,并且是地方的、特殊的和双轨的,显著性和协同性都不高。由于媒介动员将政策的内在张力呈现于公众视野,钉子户利用这一政治机遇,不断创新了抗争表演,从而使宜黄事件发生了规模转变和极端化,最终使事件发展成为一场要求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发动制度变革的专业化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宜黄事件也就具有了普适性、模式化和自主性的特征。宜黄事件的遣散是因为钉子户和媒体的目标出现了分歧,而并非明确的适度制度化所致,这是当代中国国家建设中“反体制”的体制重建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吕德文:吕德文,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专注基层治理,近年主要研究城市街头治理。已出版《找回群众:重塑基层治理》《乡村社会的治理》《涧村的圈子:一个客家村庄的村治模式》三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