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 作者:刘晓春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 报告页数:14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10768字 所属丛书:中山大学人类学文库
  • 所属图书:旅游人类学
  • 浏览人数:219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原生态”由发明到流行,乃至成为大众想象本真的非物质文化的代名词,是大众文化制造出来的神话。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对“原生态”的追求,与民俗学探求本真性以及民俗学浪漫主义的传统有密切关联。民俗学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包括探讨媒介化民俗的真实性以及探讨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集中在后者,并且引发了民俗学关于民俗主义的讨论;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是尚古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中表现为挖掘独特的地方文化,通过与现代都市文化相比较的文化反差,运用具有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刺激人们对地方文化进行消费的欲望,地方则建构了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为“活化石”的民俗,只有当人们抛弃了“原生态”的幻象,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的时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刘晓春:男,1966年生,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导(民俗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