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交易费用契约理论分析框架
所属图书: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机制研究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关键词: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机制的理论构建

纵观发达国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随着分工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工业革命和城市扩张的驱动之下,在市场经济影响之下逐渐产生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粗放型适度规模经营时期和集约型适度规模经营时期。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经营分工不明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组织形式简单,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或者土地扩张形成了粗放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分工专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不断创新,生产组织形式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工业革命、城市扩张、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驱动之下,农业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农业转型、组织制度变迁,形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或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的集约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由此观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与发展和政治经济学的分工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对此进行简要梳理,为构建本书分析框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分工理论

分工思想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这一时期的柏拉图、色诺芬等开始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和分工对生产力提高的重要作用。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认为,正是由于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和个人能力的有限性导致了分工,分工促使个人专长,产品交换化解了需求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矛盾〔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16,第59~65页。。柏拉图的这种分工思想是从贵族、统治者、普通劳动者职业分化的角度论述的,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古希腊历史学家、思想家色诺芬(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