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上访职业化对私人生活的塑造
所属图书: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4)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关键词:
对上海职业化上访问题的研判与应对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立了信访制度,其初始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创设一个特殊通道,亦为国家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一种制度保障。但近几年来,信访问题越发突出,治理难度增大,尤其诉求强烈的上访者越来越多,我们通常称之为上访“钉子户”或“专业户”,他们构成了上访的典型群体。我们该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又该如何应对他们?本文基于上海的调查资料,聚焦上访“钉子户”或“专业户”这个特殊群体,分析其本质特征、社会影响、原始生成进而提出化解对策。

职业上访者的现实图景与生活特征

一直以来,关于上访者的形象认知多与刻板印象有关。在很多讨论的话语中,访民常常被置于“顺民”的对立面,被视为“刁民”的形象代表。除此之外,访民的形象还被病态化,比如,2009年北京大学孙东东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此语一出,舆论哗然,孙对上访者的定位,显然论调过于绝对。但作为一名理性学者,孙东东为何对上访者会有如此偏执的形象认知?

在信访案例当中,有一些难以处理的疑案、难案,而这些案主多被称为上访老户,也就是俗话说的“钉子户”。正是这些“钉子户”,在影响着社会大众或专业人士对上访者群体的想象和认知。“钉子户”到底有何特征,为什么会被标注为群体上访者的形象符号?为此,我们广泛调查了那些长年累月的上访者,他们的上访时间长的达二十多年,短的也有五六年,是名副其实的“钉子户”。那么,作为一般社会成员,却长年累月地投身于一种特殊的活动,这种漫长的上访经历,是否会让这些“钉子户”具有某些特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钉子户”的确具有一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