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李集村产业结构
所属图书:国情、传统与现代化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关键词:
不同城乡关系中的李集村

作为“知青”,我在李集村生活了整整7年。回城后又多次返乡。现在回顾这一切,感受最深的是那里的父老乡亲们。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祖祖辈辈在小块土地上劳作、流尽了汗水、吃尽了辛劳却常常欲求温饱而不得的最普通的农民。对于他们而言,不论是什么主义,什么制度,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不过像天上的一片浮云。他们是农民,是靠自己的双手和双肩去极力干活,只希望土地上的农产物能维持生活,去养育后代,去扶养老人。可令人极为痛心的是,他们的这一最低要求,却在1950年代后的集体化中也成了奢望。在经历了近30年的煎熬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终于使他们有了能部分实现劳动成果的土地。然而好景不长,在2007年末,他们又面临着可能失去土地的极不确定的前景。

没有最基本的稳定的生存保障,任何改革都是空话,任何理论都是空话,任何美好的前景都不过是空中楼阁,是实现不了的。

然而,如何去实现这稳定的生存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李集村60多年的历史,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李集村城乡关系的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初

1.概况

李集村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境内,1983年前一直隶属于淮安县,位置在原淮安县城西北,距离城区约25华里。距原淮阴市(清江市,现在更名淮安市)正南,距离该市区约10华里。李集村是苏北平原上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地理位置恰处于我国中部江淮之间,位于广阔的苏北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气候水文条件优良。全年四季分明,现在气温较30年前明显升高,冬季一般在零下3~4摄氏度,夏季气温一般在30多摄氏度,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

1970年代前,李集村与外界的交通不甚方便,农民们去淮安、淮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