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1958年朗塞岭谿卡差巴婚姻形式统计
所属图书:西藏乡村五十年社会变迁:朗塞岭村和柳村的回访研究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关键词:
西藏朗塞岭村和柳村的婚姻家庭变迁

婚姻家庭是研究社会关系最直观的切入口,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历史上出现过的婚姻关系有原始社会的群婚制、较高级别的对偶婚制,再到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一妻一夫制等。恩格斯在1884年发表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将人类的婚姻家庭变迁与人类社会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概括其发展轨迹为“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第72页。。在西藏,一妻一夫制、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等多种婚姻形式都出现过。从婚姻家庭状况可以展现出西藏地区的人文风俗面貌,同时折射出当地的伦理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我国学者曾详细记录了当时山南地区扎囊县朗塞岭谿卡和日喀则拉孜县柳谿卡的婚姻家庭状况。我们在对这两个谿卡也即现在的朗塞岭村和柳村进行回访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年龄层次研究对象的访谈,分析材料,力图从纵横两个纬度勾勒出两个村庄婚姻家庭的变迁轨迹及其特点。

第一节 婚姻的相关概念及西藏的传统婚姻

婚姻并不随人类社会起源而存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时代的“杂乱婚姻”建立在原始部落群体之间杂乱的性交关系上,因此“从总体上讲仍属动物交配的范畴,未能开创人类婚姻史”黎明志:《简明婚姻史》,群众出版社,1989,第3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婚姻关系从血缘婚姻、群婚制、对偶婚制,到单偶制在不同时期发生多种形式的衍变,逐渐趋于一定形式和观念的稳定。我们首先将婚姻的几个相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