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未来十年退休教师数量预计
所属图书:云南迪庆人才状况调查
出版日期:2018年9月
关键词:
迪庆藏族自治州学前教育人才资源现状、需求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迪庆藏族自治州学前教育发展沿革

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迪庆州)学前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迪庆州才开始创建幼儿园。

20世纪50年代初期,迪庆地区逐渐在经济、文化条件较好的中甸、德钦、维西县城小学创建幼儿园。1951年,德钦县升平镇人民小学开设了一个幼儿班,学生52人。1951年7月,维西县在第一区第一完全小学(即保和镇完小)开办附设幼儿班。1952年,各县的完全小学也相继开办附设幼儿班。迪庆藏族自治州教育委员会:《迪庆藏族自治州教育志》,内部资料,1988。在此期间,幼儿教育主要是依托迪庆地区内的小学创建的,没有自己单独的教学楼,并且办班时断时续,很不稳定,教育教学都带有极大的随意性。

第一个有单独办学教学楼的是中甸县托儿所,建立于1958年12月,地址在今迪庆州军分区大院内,设所长1人,保育员2人,开设小班和中班各1个班,接纳城区州、县机关干部职工子女1.5~6周岁儿童20人入托。办所经费由地方财政拨支,每个儿童每月交纳伙食费7~12元,属于全托形式。

从“大跃进”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迪庆州农村及城镇街道为解放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按“群众自愿,自办自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办园原则,兴办了许多幼儿园(托儿所)。但幼儿园(托儿所)不规范,保育员多数由年老体弱且无文化的妇女担任。

1962年为贯彻“八字方针”,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的托幼机构进行了调整,保育员大都被调动或下放。迪庆藏族自治州教育委员会:《迪庆藏族自治州教育志》,内部资料,1988。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幼儿教育不具有普遍性,去幼儿园上学的大多是城区州、县机关干部的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