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保定11村租佃制度的变化
所属图书:农民的结构性贫困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关键词:
社区建构问题

虽然各地区人均耕地的差异也表明区域间人口密度的不同,但这种差异通常仅仅在几倍、几十倍范围内,而现代社会的人口密度差异却是几百倍乃至上千倍,说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人口布局存在“系统差异”。农业社会的城乡格局必须与农业生产的特征相一致,要求均质分布;工业社会的城乡结构与现代产业特征一致,要求集中分布。传统中国“积乡而成”,人口按耕地资源分布,绝大部分人生活在一个个村庄中。由于必须依靠村庄周边的耕地生活,村庄的人口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形成了均质人口分布。现代制造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产业内部存在高水平的分工,并且各个部分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再能够像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那样分散。同时工业的产出与占地面积不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以制造业为生计的人口可以大规模集中。当越来越多的人以非农产业为生计来源的时候,人口必然呈现非均衡的新布局。工业化后的人类历史表明,大规模聚居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在城市化。这样的趋势告诉我们,完全按照历史留给我们的人口布局去建设未来社会是不可能的,随社会结构的转型人口格局必然需要重构。

连续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留给中国一个相当均质的人口布局。这个布局在鸦片战争后因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有了一些微小的改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总体上仍然是农村人口占了绝对多数。那以后中国开始了工业化,从此进入非均衡的“工业偏向”分布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页。

第一节 农业社会的均质人口分布

历史给转型初期的中国留下了不同于先工业化国家的农业和农民,也给中国造成了不同于先发展国家的转型期问题。因此我们将从“传统性”开始构建理论模型。正如第一代社会学家陶孟和所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