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1949年之前余家桥自然村娃娃亲的表现形式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9卷·村庄类第8卷·长江区域第1卷)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关键词:
余家桥村落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一家一户是经济单位、社会单位,也是文化单位。在传统时期的余家桥自然村,在祖宗崇拜、神灵信仰、思维、观念与态度、习俗、规训以及娱乐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家户文化。如崇拜上由近及远、先神后祖,神灵信仰中的由己及人,思维中的重利、重私,观念中的重现实、重眼前,习俗中的先家后他,规训以及娱乐活动中的家本位等。

第一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传统时期,农民在从事生产的同时,也有着浓厚的先人敬畏思想。崇拜先人,才能绵延不尽。先人崇拜既寄托着农民对先人的敬仰与思念,也寄托着农民对当前生活的美好期许。具体体现在祠堂、族谱、祖屋、祖坟、祖堂与祭拜、孝与孝道六个方面。

祠堂与祠堂关系

祠堂是农民对先人崇拜的重要载体。传统时期,在余家桥自然村,村民将祠堂奉为本姓氏家族的圣地,既是祭祖之地,也是举行族内重要活动、族内重大事务决策的场所。

(一)姓氏与祠堂

在第四章已经讲到,1949年之前,在余家桥自然村的近40个姓氏中,只有杨、叟、邓、宁四个姓氏有祠堂。杨姓村民的祠堂位于泉水河自然村的干冲子聚落,距离余家桥自然村约8里路;叟姓村民的祠堂位于枝城,距离余家桥自然村约15里路;邓姓村民的祠堂位于松滋,距离较远;宁姓村民的祠堂位于九道河自然村,距离也较远。根据笔者在余家桥自然村的调查,其他姓氏的老人们根本无法准确回答本姓氏家族是否有祠堂以及祠堂位于何地等问题。根据老人们的回忆,杨家祠堂占地面积约1亩地,叟家祠堂占地面积约2亩地,邓家祠堂占地面积约3亩地,宁家祠堂占地面积约1亩地。

为了更加方便地描述与写作“祠堂与祠堂关系”,本部分内容主要以杨家祠堂为例,进行说明。

1.杨家祠堂概况

民国时期,泉水河自然村81岁的杨国开老人的父亲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