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民国时期余家桥自然村的租佃率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9卷·村庄类第8卷·长江区域第1卷)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关键词:
余家桥村落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传统时期,余家桥自然村虽处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地带,但是域内可耕种的水田较多,产权家庭私有的土地较多,村民多以农耕为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由此也形成了以家庭为核心的分配、消费、交换与财产继承;由于距离县城枝城、枝城港较近,余家桥市场发达、外出便利,农闲之时,很多村民前往枝城、枝城港、松滋等地做工,或经营小买卖,以贴补家用。

第一节 人与土地、生产能力

余家桥自然村水田多、旱田少,近80多户、400多人耕种近430亩的水田,人地关系较为紧张,有多余劳动力的家庭多外出做工或在“老板”(地主)的家里当长工或短工。同时,受劳动力、劳动工具(尤其是耕牛、水车)的限制,余家桥自然村的家庭生产能力较低,家户之间的生产互助、伙养、工具共置与借用等现象比较多。

人与土地的关系

人地关系是理解余家桥自然村传统小农经济形态的突破口,主要包括土地类别、人地关系、生产规模等三个方面。

(一)土地类别

1949年之前,余家桥自然村村民以种植水稻为生,一直秉承“水田才是田,旱田不是田,旱田搭着水田种”的理念。所以,从土地类别上说,余家桥自然村的土地可以分为水田、旱田两个类别。

1.水田

根据老人们的讲述,民国时期,余家桥自然村共有水田面积335.2亩,占土地总面积(455.2亩该数据是水田面积315.2亩与旱地面积120亩的相加值。)的73.64%。如果从土地占有者来看,余家桥的水田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村民们占有的水田。在第一章“村落由来”中已经谈到,其主要来源有二:一是“纨草为基、开垦而来”;二是向乡公所购买土地。根据第一章表1-11、表1-12、表1-13、表1-14、表1-15中宁家湾、彭家冲、七岭荒脚下、铜盆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