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流动儿童多元化的流动信念体系
所属图书: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
出版日期:2010年5月
关键词:
社会认同

本章将探讨基于城乡制度分割而形成的城里人—农村人划分格局下的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状况。首先,我们对国内外相关认同理论的回顾与经验研究的梳理,形成了我们的多元化的理论视角与研究焦点。然后,我们将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所具有的特征、建构逻辑、可能的策略性变革三方面展开论述。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认同所具有的多元化、动态特征,生活情境中认同的建构逻辑以及作为主体建构者的流动儿童所可能采取的变革性策略。

第一节 相关研究

不同理论视野

弗洛伊德在《悲哀和抑郁症》(1915)中第一次提出“认同”这个术语,此时的认同被看成是自我设法“吞没”(Devour)客体过程中的一个初级阶段,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则进一步扩大了对认同的理解,认为婴儿就是从重要外部成员(主要是父母)那里获取自身的心理态度,并借此态度对行为进行监测。他还认为与婴儿相同的是,成年人也会以重要他人为基础进行内在化,而群体的本质就在于它拥有一个共同的认同,这一认同对行为是否具有共同性进行内部检查(W.Bloom,1990:25-53)。可见,弗洛伊德是从个体行为的心理机制来探讨认同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学科对认同的理解与应用也有所差别,以下我们将从符号互动论中的自我认同、欧洲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人类学视野下的族群认同、阶级理论中的阶层意识四个方面对有关认同理论作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分析流动儿童的综合性理论视角。

(一)符号互动论中的认同关注

库利(Charles H.Cooley)致力于探讨儿童时期自我观念的形成。他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