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的变化
所属图书:中国城市发展30年(1978~2008)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关键词:
中国城市就业体制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一人口大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解决劳动力人口的就业问题和全体民众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就业机制的引进,以及由此推动的体制外企业数量及资产的增加,比较顺利地消化了城市存量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安排了回城知识青年的就业岗位,也使国有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扭转了大范围亏损的局面,转变了经营机制,渐次扭亏为盈。当然,改革的增量,还吸纳了来自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促使了中国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的转化,并进而加速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那么,中国的城市,是如何引入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呢?

反思改革开放30年来的就业制度的转轨过程,不仅可以体察现实以概括理论,而且还可以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段,系统总结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向成熟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既定方向拓进。

从计划安排到劳动合同制

在传统社会主义时期,计划经济一统之下的中国城市就业制度,属于典型的“统包统分”。就业岗位安排之权力,统属于各级政府部门。招工数量之多寡、招工选择的地区、工人是否可以转干、工人或干部工资水平的高低,都由上级事先计划,然后下发给企业或下级机关执行。即使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厂长,没有上级计划部门的劳动用工指标,也无权招用工人。诱人的招工指标,与粮票、油票、布票、肉票及许多其他票据供给和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配套形成计划供应体制。国家对社会用工的统一分配覆盖面,不仅涵盖干部、工人,还包括其时为数不多的大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城市复员转业退伍军人也在安置范畴)。在这种僵硬的、具有“充分就业”意义的管理体制下,城市只有暂时未招用的“待业青年”,但却永远也不会出现任何形式的“失业人员”。

如出现企业扩张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