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灾后生活条件
所属图书:灾害救助政策评估
出版日期:2014年2月
关键词:
基于灾民生活质量的救助政策评估:理论框架及汶川和玉树地震的对比研究

从内在目标来看,中国灾害救助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的灾害救助,包括“荒政”达到顶峰的清代,主要是通过灾害救助把灾民留在灾害发生地,防止出现大规模流民而危及社会稳定乃至政权。因此古代的灾害救助水平总体而言是非常低的,并不能保证不出现灾民因饥寒死亡的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灾害救助政策体系,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原因的限制,灾害救助的总体水平依然较低,也仅是保障灾民的基本生存。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地震造成惊人的破坏和全国万众一心的救灾共识的背景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广大人民群众主观上普遍认识的和客观上已经显著提高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新的执政理念,共同促使我国灾害救助水平有了跨越式的提高。“以人为本”意味着灾害救助必须以满足人、依靠人、发展人为核心政策目标,从满足灾民的各种需要出发评价救助效果。

人的需要具有多维度、多层次性。塔尔提出人的普遍需要即人生存和发展的、为所有人所具有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个人发展、情感变化、智力形成、人际关系和精神需求(Towle,1965)。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社会交往、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Maslow,1970)。多亚尔和英·高夫则把人的需要分为身体健康的需要和自立的需要,并把妇女的健康和自立单独列出(Doyal & Gough,1991)。因此,如果从满足灾民的各种需要的角度来评价救助效果,必然需要一个综合性、多维度的框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分析社会或个体综合性、整体性的发展状况而发展起来的生活质量的概念,